(整理版)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试题

上传人:火****天 文档编号:200382729 上传时间:2021-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整理版)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整理版)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整理版)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整理版)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版)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试题语 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题3分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翘楚qio 精辟p 恪守k 满意如意chn B供奉gng 慰藉ji 充分fn 安步当车dng C奇葩b 刚毅jng 挑战tio 博闻强识zh D倜傥tng 巨擘b 旖旎l 菁菁校园qng 1AB供gng、分fn;C葩p、挑tio;D旎n、菁jng。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项 A汽车一进山谷,李雪就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青山绿水赏心悦目,眼前景象让人陶醉,她赶忙从包里拿出相机,一阵猛拍。 B王静也是一个玲珑剔透的人,一经点拔,马上就明白了闻先生的意图,看看闻先生又看看姜先生,心

2、里还真是羡慕他们的默契。 C读论语,如坐春风,沉着优裕,率真处常令人莞尔;读孟子,如闻雄辩,犀利强劲,其势虽“不可御却难免单调逼人。 D读古诗词要以温情和敬意的态度,以修学好古的精神,含英咀华,发现那摄人心魄的诗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体验。 2A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主语应是人。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也形容人聪明伶俐。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3以下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为哪项 A微博在打破了新闻的定义后,再一次挑战了公共关系学,因为微博是以个人行为替换了组织行为。 B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他的学术观点,自然会

3、去读他的原书,也会把他放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来研究。 C如果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各类杂志、报刊、书籍的生产方式有所了解,就会明白学人作为独立集刊出现的意义。 D尽管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论断,但阵线俨然步步收缩,偶尔发出的辩驳的声音都退守在“易传是否为孔子所作的问题上。 3C“杂志、书籍不能并列。4依次填入下面空格中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雨,悒郁而又固执地下着。 ,使人想起辽阔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仿佛张着纱幕, ,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土的乌篷船, 。 A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B那淙淙的细语

4、正编织着一种幻境;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C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D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4D第D句用“细语照应后面的“正酣,用语更形象,“幻境引出后文;第句用“逐渐跟后面的“终于照应,用词更准确;第句用“夜雨开头,符合整个语段的语境。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题3分;断句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送夏进士序龚自珍 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

5、悚服。呜呼,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 乾隆年间,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答复。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我也是一个书生呀。高官恐惧地表示服从。啊,这话伟大啊!它将光大昌明六经的旨意,教诲千秋万代。 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县令,纡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啐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哈然以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嘉庆二十二年春天,我们杭州府的夏进士去京师,将要选拔为知县,绕道来上海和我辞别。我和他交谈,觉得他更加长

6、进了,面色温润和悦,神态举止峻挺高洁,议论三千年的历史,两人的看法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他总是笑着,显得欢乐。我说:“这是个书生,不是平庸的官吏。上海的人和同乡的人都说:“不是平庸的官吏!他到京师去,京师与我相识的尊贵人物,都认识夏进士,他们也一定会说夏进士不是平庸的官吏。 虽然,固微窥君,君假设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假设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啮指而自誓不为书生,以喙自卫,哓哓然力辩其非书生,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

7、,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果尔,那么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虽然如此,但认真暗暗地观察夏君,夏君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这些心理都表露在言谈神色之间。国家的事,除了书生,无人可以托付。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再说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百个人诋毁他,一万个人诋毁他,他咬着指头发誓不做书生,以言辞保卫自己的尊严,竭力地辩白他不是书生,难道他最终能够与俗吏的行为相似吗?学做俗吏却学不像,更加显出他的迂笨,曲意辩护他的笨拙,开展下去,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二者都不像才罢休。唉!以书生的言辞神态,加上迂笨,

8、再添上曲意袒护,最终失去书生的本色。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 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新官三日,知其所与。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新娘子过门三天,可以知道她的德行修养;新官上任三天,可以看出他的治政主张。我结识夏进士十年,既庆贺他得到官职,给我们乡里增光,又担忧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决,行动上将会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在他上任的时候,我恭敬地陈述皇上的教诲,也是附从古代朋友送行赠言的意思。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A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 炳:使光大 B暴于声音

9、笑貌焉 暴:表露 C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 肖:与相似 D于其行,恭述圣训 行:品行 5D行:上任。6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朕亦一书生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辄哈然以欢 木欣欣以向荣 C君假设惧人之訾其书生者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D终之以失所据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A助词,表判断。B连词,表修饰。D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A友人将要担任吏职,作者用皇上也自称为书生的事实来鼓励他,要他不为书生的称呼自卑,不怕嘲笑,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要混淆于俗吏之流。 B夏进士被选拔为知县

10、,上任前跟作者和京师的朋友辞别,一番言谈过后,作者和京师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书生,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官吏。 C作者暗暗地观察夏进士,从他的言谈神色之间发现夏进士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作者对此表示担忧。 D文章中作者对夏进士能得到官职,为乡里增光表示祝贺,同时又担忧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决,行动上将会有进有退,所以写文章来鼓励他。 7B夏进士是去京师接受吏职,所以“被选拔为知县,上任前和京师的朋友辞别说法有误,“京师朋友的话也只是作者的推测。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局部断句。3分 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 8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

11、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标注正确一处得1分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3分2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己而讳之耶?4分 91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答复。“大吏“属员以书生 2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寡“于是“訾“讳 3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尔“为政“病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

12、南陌碾成尘。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3分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1分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2分 2后两句主要运用比照的手法,1分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2分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2分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玉露凋伤枫树林, 。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13、,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11鸡鸣桑树颠2巫山巫峡气萧森 塞上风云接地阴 3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题3分;简答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开展,就必须答复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答复,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

14、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对抗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那么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假设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群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群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