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曾国藩的西方文化观 试论曾国藩的西方文化观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世界各地展开全面扩张,东方大国的中国成为其殖民扩张的重点对象昔日闭关锁国的局势再也无法持续下去了,中西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和激烈冲突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是死抱儒家学说不放,继续实行排外,还是在维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时接纳近代西方文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正视现实,努力寻求消除社会弊端的良方和拯救民族危机的途径 曾国藩,被誉为清朝第一重臣,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朝代27岁中进士,仕途一路通达的他,长期浸淫于封建理学之中,充满了对理学信仰和君国的热诚,是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大清王朝坚贞不二的儒臣但同时曾国藩又深受湖湘文化实学精神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一味盲从经世致用的精神和对国运民瘼的关注,促使曾国藩能够从传统文化的甲壳中艰难地走出来,面对现实时势,坚持守道救时并举理学的迂阔远大和湖湘文化特有的学风宽容、学术平等精神与坚毅不蹶品格在他那里得到充分体现,使其在面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那种日益强大,不可逆转的趋势时,对异质的西方文化的输入有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从而有可能作出较为理智和较为适度的文化选择 一、公开捍卫传统文化,抵制西方宗教文化 我们知道,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举起西方宗教的旗帜,对统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孔孟之道给了致命一击。
作为一名饱读诗书的儒臣和深谋远虑的清廷显宦,自然不能漠视孔孟之道和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覆灭为了对抗太平天国的宗教文化,曾国藩树起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大旗,以“护教”、“卫道”相号召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公开打出“卫道”的旗帜,竭力渲染保卫圣道名教的意义,利用封建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深远影响来争取人心,与太平天国的宗教文化相抗衡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对儒家传统文化自然持竭力拥护的立场,但他又深悉中国历史传统中的利弊得失,因此在高扬“卫道”旗帜的同时,把传统儒学中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发掘出来,形成“义理经济”合一的新格局,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最大的程度上恢复了其号召士林,维系人心的作用,给封建传统文化注射了一剂强心针,镇压了高举宗教旗帜的太平天国运动 二、认同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有机会真真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亲眼看到了西方侵略者船坚炮的“长技”。
这些坚船利炮曾在鸦片战争中把中华上邦打得一败再败,同时也被太平天国利用使得湘军难以抵挡,最后又为湘军战胜太平军助了一臂之力面临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感到中西文化存在落差,从而预感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为维护清朝的统治,力图自强,免遭沦胥,曾国藩抛弃“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之情,把西方列强当作既可学习又须竞争的对手看待他把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发展到“师夷智”的认识水准,并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开始了他学习西方文化的道路 第一、学习西方军事技术1854年曾国藩通过两广总督叶名琛从英国弄到了一批洋炮,并在湘潭、岳洲与太平军作战中“赖洋炮之力”而获胜这引发了他对洋炮的迷恋,同时也使他认识到西方的“技艺”、“机巧”,并非“奇技淫巧”而是克敌制胜的利器曾氏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刚一结束,曾国藩就提出“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忘备?……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1861年8月,他又强调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并且进一步提出和承认“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独有,在中华则罕于所见。
从而主张在购买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之,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购买当然只不过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购成之后”进行仿造,使之为己所有,以达“自力”、“自强”1861年攻下年安庆后,在奕訢的支持下,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试造枪炮弹药,办起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化军工厂,研究仿制西方利器 曾国藩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并不仅仅限于武器,他还注意到西方军队的操演阵法、营制和军政同治四年,曾国藩观看了“纯用洋人规矩”操演的淮军,在当天的日记中赞叹:“余平生所见部队不逮此远矣”三年后,他又清醒的认识到,江西水师往年所用之长龙、舢板均不便于出洋现于上海船厂制造轮船,又于芜湖等处试造广东艇船俟船成之后,仍需酌改营制,略仿西洋之法,乃可角逐海上,日起有功垂暮之年的曾国藩还决心学习西方的“军政”和“船政”,建立西洋式近代海军当丁日昌提出在全国建立三支水师的构想时,他极表赞成这样,学习西方军事的内容便发生了从“器”到“制”的飞跃 第二、广译西书,学习西方近代实用技术要制炮造船,就必须有先进的机器和实用的技术在安庆军械所内部,曾国藩组织了华蘅芳、徐寿等一批科技人才,研究西方应用科学和技术,终于用手工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
小试成功,曾国藩大为兴奋和自豪,但他也看到了这艘自造轮船的缺陷,“行驶迟钝,不甚得法”,决心求新的途径1863年秋,他在安庆召开专家会议,商讨创办西式军工厂和如何学习西方应用科学的问题曾国藩接受了容闳的建议,决定派容闳前往美国购买“制器之器”1865年,曾国藩正式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该局建立了船坞和码头以及机器、木工、铸铜铁、轮船、熟铁、锅炉、枪炮、火药、子弹、水雷、炼铁等工厂,开始了“制器之器”的生产,并且还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大型新式兵轮——“恬吉号”但要学好近代的西方科学文化,存在语言的障碍1867年冬,曾国藩采纳了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意见,正式在江南制造局内设立翻译馆和印书处先后聘请徐寿、李善兰等华人专家和外国人傅兰雅、金楷理等为主要翻译人员所译书籍,以“制造”为主,兼及社会科学,计有测量、汽船、化学、地理、天文、医学、历史等自开局至清末,共译书两百多种差不多占全国同时期译书数量的一半对这些译书,曾国藩极为重视,不仅督导局内人员学习,还积极向社会推介,同时自己也利用业余时间带头学习如他将引进的地球仪摆在南京总督府的书房内,带领子女一起观摩,了解西方地理知识,还督促曾纪泽、曾纪鸿兄妹学习科学文化。
在曾国藩的督导之下,江南机器局将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和实用知识进行翻译,这不仅对该局科技人员理论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作用,更重要的是“西学东渐”思想引发了时人对西方文化学习的热潮,一些原来热衷于八股制艺的士子也开始专注于科学知识其次,大量译著问世,如近代数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矿物学、西医学、机械学等“格致之学”为中国近代这些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启迪人们的思路梁启超就说,江南制造局所译的几十种“科学书籍”曾是光绪年间号称“新学家”的人们求知识于域外的“枕中鸿秘”第三、创办学校,选派幼童留学,学习西方近代教育方法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曾国藩越来越感到人才缺乏,难以达到“师夷智”以“制夷”的目的为期望将来能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地管理工厂和制造机器,不再仰外人鼻息,曾国藩接受容闳的建议,在江南机器局附近办起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化的机械学校同治十年又积极支持容闳建议,由他领衔上奏朝廷,选派子聪颖幼童120名出洋留学,分四期“赴泰西各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要求留学生一定要视西洋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制器和军政船政为“身心性命之学”学成归国之后,“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
1872年8月,中国第一批留学幼童由上海启程赴美,中国官费留学自此而始,这被誉为亘古未有之创举,对中国现代化进展的影响不可估量 西式教育的引进,为中国近代工业培养了一批早期的技术工人和科技人才特别是留学生的派遣,其中不仅培养了如詹天佑这样震惊世界的工程师,而且还造就了一批近代海军人才和外交人才这些留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昔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侔”同时对于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实辟新径另一方面,为中国传统教育注入了一个最有活力的因子,最终引起中国教育的质变 第四、在内地办工厂、开矿山,引进西方技术人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其先进的技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益严重许多地方小民生计为其所夺,民不聊生,曾国藩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抵抗列强经济侵略,维持小民最低的生活条件,他想学习西方办工厂、开矿山他在给郭嵩焘的一封回信中说,派容闳出国的目的,“欲借以招智巧洋人,来为我用果招徕渐多,则开厂不于浦东,不于湘潭,凡两湖近水偏僻之县,均可开厂煤矿西自然之地利,借洋人之机器,俾华人仿效而永收其利由于曾氏早逝,这一构想未能实现,但其思想无疑具有战略眼光,代表时代的走向。
综上所述,曾国藩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对西方宗教文化加以抵抗的同时又对科技为主的物质文化予以认同,积极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军政制度及先进的生产工具、科技文化、教育制度诚然,曾国藩是主张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外国文化,对西方文化所知甚少,也没有引进西方的近代政治文化但在广大士人仍把西方的坚船利炮视为“奇技淫巧”,认为提倡西方科学技术者均属离经叛道之际,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能不顾顽固派的反对,从理学家藩篱中冲出来,敢于放眼世界,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已是走到了同辈人的前面了他的许多作为无疑在保守沉寂的社会氛围中打开了一条通道,使中国走出闭关的孤立状态,融入世界潮流之中,这对中国近代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均具有较大意义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