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先秦哲学中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88KB
约5页
文档ID:200348243
先秦哲学中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_第1页
1/5

先秦哲学中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 先秦哲学中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随着井田制的衰落,个体经营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生产方式也发生改变经济状况的变化带来政治结构和思想意识的巨大变化春秋末期,贵族阶级没落,“士”阶层兴起;战国之际,“百家争鸣”格局逐渐形成,而其中又以儒、墨为显学;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盛行;战国末期,法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些流派关于经济、社会、人的思考,有许多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探索本文中将主要对道家老子,儒家孔、孟、荀,法家韩非子和墨家墨子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老子的经济哲学思想  老子历来主张剔除物质欲望名利地位,声色欲望,奇技淫巧,老子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他看来,经济利益以及其伴生物都不是人性中自然的东西人性本纯粹质朴,却往往因追逐这些“外在之物”,心神动荡不安,被物质欲望和纷扰所玷污,背离自然真性因此,他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养方法头脑要排除利害、技巧这些东西,“涤除玄鉴”,保持灵性,有独立清净的思考空间并要培养宁静、平和的心境,排除物欲引起的思虑纷扰,随时注意并排斥追逐外物的、利欲争斗等引起的心思起伏,回归人的古朴本性他的这一“自然”之道也体现在他对于国家治理的看法中。

  老子的治国方略主张“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百姓生活无需经济、政治、道德的约束,一切顺从于人本性之中的“无”既可春秋末期,贵族阶级生活奢靡;欲望膨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冲突不休老子提出,“五色使人目盲”,“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十二章),“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五十七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七十五章)社会的一切混乱动荡,皆是因为“其上之‘有为’”,因此才会“难治”他甚至主张“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社会的不稳定反而是因为大力发展经济导致的,摆脱经济发展的桎梏,人民反而能安定因而他极力推崇“无为”的做法,少私寡欲,知足不争,让社会归于宁静无”要使民之生活自由自在无所压迫,减轻赋税,使社会按自然的状态发展由此,他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治国理想在这种国家里,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刚足够生活所需,“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人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没有来往,当然也不会相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一个自给自足、封闭隔绝的“小国”,人民的生活想来可能是很幸福的但很显然地,这样的一种理想只能是空想。

只要人们进行生产,便一定会形成某种生产关系,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生产关系便会不断扩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需求的增多,自给自足之外的经济形态也会随之出现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味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和灭亡,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立于世界老子的国家理想是静止不变的,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无论在哪个现实的社会之中都无法真正实现  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老子的“无为”思想能够实现一定的效用汉初在经历大动乱之后,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政策,确实起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效果与老子的“自然无为”的经济思想有所不同,儒家孔子等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哲学思考则显的“入世”了许多  二、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  在孔子那里,他不像老子那样对物质财富持全盘否定,而是认为“富可求”在生产上,他注重民生问题,认为应当积极追求物质利益的丰富,藏富于民,由此才能使民“富而后教”他主张“勿远农时”,使百姓的粮食充足,民有所养在财富的分配问题上,他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是有着明显的等级观念的,这“均”不是指每个人都相同的平均主义,而是根据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和职务进行财富的合理分配在税收问题上,孔子主张薄敛,对于他的弟子为他国君主敛财伤民的行为,他极为不赞成。

他甚至认为只要统治者注重修养自己的德性,国家也自然就可以得到治理,反对上位者通过压榨百姓获得财富  孔子的儒家哲学建立在仁的道德基础上,经济思想的出发点也不例外孔子虽不排斥物质财富,但认为求利必须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通过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求财富,他是极为鄙视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义与利冲突时,他显然崇尚择义而弃利,并批评见利忘义的行为,仁人君子必定是“喻于义”而轻视利益得失的在消费观念上,孔子主张节俭朴素他对颜回“一旦食一瓢饮”的清简生活大加赞赏,并认为这样的清贫之中仍能够保持安乐之心,方是君子的人格修养真正的君子不因贫穷而内心不安疏忽修养,也不会因富贵而沾沾自喜看轻他人真正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追求人格提升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认为也是可以追求生活质量的,“食不厌精”不过,物质财富始终是在道德品格之下的  孟子发展和创新了孔子的部分经济治国思想,认为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并首次明确提出“为民制产”的观点:“明君制民之产”使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得民心,得民心的原则是“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薄税敛”,一切为民着想,财富与百姓共同分享,轻刑罚薄敛税。

统治者使百姓不违农时,安心耕种,“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由这些措施,百姓富裕,统治者得民心,便可社会安定和谐这样的仁政又能反过来推动国家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国家的收入水平,“善政得民财”(《孟子尽心上》)在义利问题上,孟子主张“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在利益和仁义发生冲突时,仁义应放在首位统治者不可过于看重利益,这样上行下效后会导致“上下交利而国危矣”的局面,这与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孔子也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利益的交往,那么“民多怨”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孟子主张予民以利,给百姓一定的产业,使民丰衣足食,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教化百姓此外,他还强调社会分工,认为社会分工天经地义并且是社会生产所必要的,“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从事脑力活动的人为管理者,从事体力活动者是被管理者,管理者管理体力活动者,体力活动者养活管理者  总之,和孔子一样,孟子将仁义道德的地位置于经济利益之上他对财富是看轻的,认为财富不过是人民生存的需要,然而人的最根本的价值是道德上的完满,为了道德的追求,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与孔孟的理想主义不同,荀子从现实主义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经济哲学观点  荀子认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乃是人的本性,本身无对错有肉食,穿华衣,积累财富而心不知餍足,是人之常情但人性的这种欲望过大则会导致“恶”,他反对利欲熏心,声色犬马,争夺杀伐的混乱状态因此,为了使人的欲望不过分膨胀导致混乱,他提出“化性起伪”,以礼义和法度来教化人,使利欲控制在合理范围中荀子认为要使物与欲的增长保持平衡,“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在治国方针上,荀子主张“强国裕民”,与孔孟极少谈“利”甚至鄙视物质利益不同,荀子肯定在一定范围内追求利益的正当性,带有现实经验的特点他关心百姓与国家的致富问题,提倡“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富民是治国的根本要义,国家的富足也表现在裕民中荀子还对社会分工有一定见解,提出“明分使群”的概念人不可能不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如此便离不开一种井然有序的分工秩序,使社会生产稳定进行不同的等级一定要有明确而合适的不同工作,否则就会导致社会混乱  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建立现实基础之上,与之前的儒家学说将经济哲学建立在“天道”、“天命”上不同,从现实社会中寻找经济发展的方式。

他的“隆礼重法”的制欲思想也在后来发展成为法家思想的一部分  三、法家韩非子和墨家墨子的经济哲学思想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继承了荀子的现实主义思想,认为人性天然是求利的他认为只要适当利用人的这种特性,赏罚分明,就能使人去做应做的事  他将社会经济状况的根因归结于人口因素人口过快增长、物质欲求过高,而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便会导致矛盾,社会和人的意识形态,也是因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韩非子认为孔子所推崇的上古明君的道德之所以存在,不过因为当时人口数量少,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充足,人们无需争夺而如今人口增多,资源有限,便会发生争夺,造成社会矛盾多发基于此,他提出通过改革的途径,协调人的求利避害的本性和物质财富缺乏的状况,消除因此而导致的人、社会、国家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韩非子将人自利的本能作为统治者可以加以利用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经济,将眼前的功利视作价值判断的标准,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另外一位明显的现实主义者为墨子墨子在经济哲学思想上,提倡“交相利”,作为小手工业生产者,他把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看成是自然而正常的,利益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东西他认为“义,利也”,道义与利益是可以相一致的,真正的大义恰恰是“利天下”、“利人”。

不过他反对亏人以自利在消费问题上,墨子主张“节用”,“薄葬”财产的支出要恰到好处,用在刀刃上,不可浪费在分配问题上,他主张平均主义,提出社会之中人的财富拥有量相等,人人地位平等的观念  四、先秦时期经济哲学思想的特征和意义  先秦经济哲学思想都有“节俭”的倾向,关注民生问题,注重人民的生产实践儒家哲学家善于将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与道德联系起来,并着重叙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显然是轻视经济利益的诉求而更注重人生修养的学问和成“圣王”的方法他们的哲学理想显得遥不可及的特征  法家和墨家的经济哲学思想则更多地诉诸现实,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策略韩非子的社会观念甚至具有了唯物史观的特征  总之,先秦哲学家们的经济思想观念,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政治制度、伦理道德都产生了巨大作用许多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不仅在那个时代影响着社会变革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中的许多精髓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分析和品味,对现代社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如税收观念,人口政策等等荀子所描述的那种混乱的社会状况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的这些经济哲学思想中蕴含的某些精神品质有许多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民族品质,爱人,以大义为重,崇尚自然,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的今天,我们能够到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去寻找解决之道先秦时期的经济哲学思想为我们当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正确理解其内涵,传承和发扬其中优良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是我们今人所应作为的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