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9

上传人:火****天 文档编号:200340914 上传时间:2021-10-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9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整理版)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9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整理版)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9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整理版)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9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理版)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9(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4题。 山 峦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

2、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曰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

3、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曰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曰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曰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

4、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血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1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1912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答:_ _3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_4下列

5、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那一年的冬天,曰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曰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E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答案与精析1渴望自由;反对专制;热爱祖国;同情奴隶。(或对自由的渴望;对王权专制

6、的痛恨;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 2出身高贵;童年幸福;生活优裕;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注意这些语句:“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突然集中在流血的曰子里”等。 3照应题目;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4C、E。A项,“过程”不妥,主要是写“结果”。B项,“腐朽糜烂的生活”不当。D项,“揭示文章的主旨”不当。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书朱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

7、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

8、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殊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殊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

9、?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殊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像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红楼梦水浒传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却屡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

10、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1921“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邵分在文中的意思

11、。 答:_ _2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答:_ _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答:_4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答:_ _ 答案与精析 1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是一个比喻句,要分析出它的喻意。2(1)书主人的命运;(2)作书人的命运;(3)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3(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4(1)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