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详解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98153253 上传时间:2021-09-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详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名词详解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Internal labor market theory)目录 1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概述 2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产生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发展与最新动态 4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启示与借鉴 5 相关条目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概述所谓内部劳动力市场,顾名思义,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思想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美国劳动经济学家R.A.Lester(1948)和理论经济学家L.C.Reynolds(1951),在研究工资级差及其与劳力市场

2、结构的关系时,指出了传统的工资理论与厂商理论的局限性,这为人们开拓视野去探索新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之后,便有好几位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内部劳动关系问题。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家ClarkKerr在1954年发表了一篇直接探讨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追溯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J.S.穆勒和凯尔恩斯 (J.E.Caimes)关于工资差别导源于非竞争集团(noncompetiting group)的思想,认为现实中的工资差别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分割化(balkanization)的结果,从而最先提出了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非竞争性以及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思想。

3、社会学家W.H.Whyte在其1956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组织人一书中,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大型组织(例如大公司) 的日益增长对于其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涉及到了厂商内部的就业实践问题。J.Dunlophe、R.E.Livernash在1957年分别发表了“当代工资理论的任务”和“内部工资结构”两篇文章,在其中提出了有关工作束(job cluster)和工资等高线(wage contour)的概念,这些概念为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关于工作晋升与工资决定的分析奠定了最初基础。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产生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系统产生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P.B.Doering

4、er和M.J.Piore在总结和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内部劳动力市场与人力资源管理这部重要著作,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起源、运行机制与基本特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者指出,有两类劳动力市场,一类是工匠、手艺人等零工活动的市场,另一类是大工业中的劳动力市畅前者直接受市场力量的调节,后者除了在初始雇佣时受到外部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以外,其有关劳动配置、工资决定等等活动都是在企业内部通过管理规则或惯例来进行的,而与外部市场无关。现实中,有近80%的劳动力都是处于这种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中。内部劳动力市场与通常意义上的劳动市场不同,它本身属于一种管理单位,运作是基于管理程序

5、而非市场调节,因而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刚性,诸如管理规则与惯例的刚性,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工资决定以及内部设岗或晋升方面的资历原则等等。他们从历史起源的角度探讨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认为专用性人力资本或技能、在职培训和习惯法是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和发展的三大因素。专用性技能的存在和在职培训的过程强化了员工与特定生产过程进而特定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劳动力成为一种准固定性生产要素,由此在企业内部产生了维持稳定就业关系的习俗与惯例,习惯法的作用则在于在长期实践中强化这些惯例,使之演化成为企业内部的一整套隐含或成文的管理规则。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分析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问题。新古典的效率概念是

6、与竞争相伴的,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将员工的就业安排与外部市场的竞争隔离开来,因而其效率状况是复杂的。一方面,对员工的就业和晋升的保障提高了员工的总体待遇将可能造成对利润的侵蚀。但另一方面,稳定的就业关系也将有助于雇主减低其因劳动者频繁流动而发生的转换成本,以及相关的征募、筛选培训成本等等,这又会增加雇主的盈利性。实际的效率将取决于这两方面利益改善之间的协调程度,只有当后者抵消了前者所带来的扭曲之后仍存在净剩余时,企业的运行才是有效率的。从这种关于效率问题的分析可见,在这一时期经济学家基本上还是在新古典的框架内来看待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他们试图将内部劳动力市场融入新古典的理论体系中。内部劳

7、动力市场理论的发展与最新动态70年代以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介入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领域,各种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而使得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如果按照理论研究重心演进的基本脉络,我们可以把近30年来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后期左右,主要是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建立一般性理论模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人们已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新古典市场理论和企业理论,而开始应用日益兴起的以非对称信息、交易费用等等概念为基础的新的合约经济学的思想,集中探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经济理性即它的效率基础问题,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假说和模型。概括地说,其中较为

8、重要并且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五个方面。1.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主要以加里贝克尔(G.S.Becker)等学者为代表,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一系列就业安排,诸如长期雇佣合约、内部职务晋升、年功工资等等,本质上是由厂商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决定的。这种投资具有难以“打捞”的“沉淀成本”的性质,容易在事后被要挟(hold up)或受到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侵害,因而在客观上要求保护。长期的雇佣合约通过所谓“锁定(10ckin)效应”增加了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激励,同时,借助于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安排又约束了双方在分享资本准租金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可以视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核心基础。2. 风险

9、分担模型或隐合约模型。该模型继承了F.knight关于厂商的特征就在于向雇主转移风险的思想,认为在雇主具有风险中性而雇员具有风险厌恶的通常情况下,雇主以某种隐含承诺的方式向雇员提供较为固定性的工资而使其收入免受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将会使得到保险的员工产生更高的生产力,从而形成一种互利的结果。因此,内部劳动力市场关于工资与就业的安排虽然呈现刚性,但仍然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Baily,1974;Azariadis,1975)3. 筛选模型(Screening)。该模型由两位经济学家萨洛普所提出(J.Salop & S.Salop,1976),主要从信息收集与筛选效率的角度来看待内部劳动力市场

10、,它将企业内部实行的年功工资制度即正斜率的经验(年龄)工资曲线,归结为雇主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雇员特征的筛选行为。雇主在支付了大量培训费用的情况下,愿意与员工保持长期的雇佣关系。但是员工方面的偏好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怎样识别那些愿意长期就业的员工呢?据说,通过实施在就业初期支付相对较低的工资而在就业后期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这样一种分配政策,可以有效地将那些愿意在某一厂商中长期工作而较少有跳槽倾向的人分离出来,从而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实现雇佣双方的有效匹配。4.交易成本学说。它具体又分为两个不同的理论模型:劳资谈判模型(Williamson,Wachter & Harris,1975)和“影响成本

11、”模型(Milgrom & Roberts,1990)。Williamson等人的劳资谈判模型虽然也是从人力资本专用性问题立论,但是视角却与Becker等人不同,它更强调工作任务的专用性。在工作任务具有专用性的条件下,将发生少数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这时,有关工作努力与绩效考核的困难和复杂性使得任何个人性质的劳动合约都难以避免工人机会主义地与雇主进行谈判的行为,从而发生大量的讨价还价的成本。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将工资与工作岗位挂钩以及实行内部晋升的制度安排,防止了个人的工资谈判的发生及其相应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实现了交易成本的节约。Milgrom等人的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科层组织的核心特征是其中央决策

12、者的相机权力,而组织内部各种经济行为主体为了自身利益会采取行动去影响这种决策权力的实施,由此而发生的资源非生产性耗费乃至决策的失误便构成了“影响成本 ”(influence cost),它将降低组织的效率。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一系列刚性的制度安排,限制了决策者的相机性权限,加深了雇员对于公司政策的稳定性印象,这将大大减低各种非生产性的影响活动及其成本。5.激励理论。该理论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归结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它大致包含四种不完全相同的理论模型: (1)锦标赛模型(tounmment)(Lazear,1995)。它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职务晋升遵循着相对绩效考核的锦标赛原则,这可以减少监

13、督活动以节约信息成本,并提高激励效果。 (2)延期付酬模型(deferred compensation)(Lazear,1995),又叫所谓“人质”模型。它与上面的筛选模型有些相似,也认为正向倾斜的经验(年龄)工资曲线是保证长期雇佣关系、减低雇佣成本的有效安排。不过视角有所不同,它强调的是工人为了在未来获取越来越高的收入而不得不在初期被减低的工资,相当于工人抵押给企业的“人质”,它增强了工人维持原有就业关系的激励。所以,该模型更着眼于事后的激励而不是事前的筛选。 (3)效率工资模型(Shapiro and Stiglitz,1984)。所谓效率工资等于外部机会工资与偷懒的净收益之和。在内部劳动

14、力市场上雇主一般都付给雇员高外部机会工资的报酬,即效率工资,这将加大雇员偷懒的成本,从而增强了激励效果。 (4)工资作为礼物交换的模型(阿克洛夫(Akerlof,1982)。该模型与效率工资模型十分相似,认为劳动工资合同可以视为雇主与雇员之间一定程度的礼物交换,雇主支付给工人超过购买其劳动服务所需水平的工资,等于是向工人送了“礼”,这将增强工人对企业的感情,并通过使其工作努力超过最低标准而还回“礼物”。所以,虽然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按照新古典的等边际法则是未出清的,但企业仍然实现了高效率。上述这些模型代表了超越新古典范式来探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问题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们之间基本上是互补的,即分

15、别从专用性人力资本、雇员风险规避、交易成本节约以及长期激励等不同侧面揭示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与效率基础等问题。但是,由于各自的分析视角不同,其具体的论证过程与逻辑环节仍存在很大差别,某些结论甚至是彼此相左的。比如,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与动态轨迹,风险分担模型与人力资本、激励模型等等的预测就不相同,前者基于保险原则给出了一条平滑的工资曲线,后者则根据激励原则提出向上倾斜的工资路径。再比如,同样是对于向上倾斜的工资路径,人力资本模型与激励模型、筛选模型等的具体解释也大相径庭。前者遵循边际生产力工资报酬的原则,后者则依据工资报酬边际生产力的激励思路。此外,关于企业内部长期就业合约双方的

16、风险地位问题,看法也显然各异,风险分担模型认为主要是雇主为员工提供保险,而激励理论的各种模型则隐含着假定员工承担风险。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多样化,同时也表明其理论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而将各种相关的因素加以系统整合可能代表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Wachter & Wright,1990;M.L.Waehter,1997)。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左右,主要是对美、日等不同国家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日益注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内部劳动市场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存在着显著差异。因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进行一般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采用比较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