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2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197839403 上传时间:2021-09-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2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2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2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2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2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2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2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钟山记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咴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今以钟磬置水中【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不是特殊句式;B.是宾语前置句,“余”作“欺”的宾语,前置了,“余欺”即“欺余”;C.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D.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今以钟磬置水中”即“今以钟磬置(于)水中”。故选B。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B空中而多窍C此世所以不传也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

2、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句中的“以为”,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指“天空中”。C.“所以”,古义,“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D.“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一般承上文,多含转折意。故选A。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世所以不传也B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C自以为得其实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所以: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

3、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C.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今义,实际上,事实上。D.以为:认为,古今同义。故选D。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

4、意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因而失败”错误,周景王造无射钟,虽然耗费大量民力物力,但是最终成功。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5、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

6、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

7、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6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庆历”“始皇”等。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作者针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不盲从古人,在“暮夜”乘舟实地考察,亲身探寻,得出认识事物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等详细地描写了石钟山月夜下的景象,绘声绘形,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C作者从首段对郦道元、唐李渤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到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

9、钟名,何哉?(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答案】5B6C7C8(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2)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却只凭主观臆测来判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其中,“两山间”是地点,是“回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有大石当中流”,意思是“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意思完整

10、,中间不必断开,排除A项;“空中而多窍”是说大石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而”是并列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始皇等”错,“始皇”不是年号。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说法错误,原文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可见并非彻底否定郦道元

11、的观点。故选C。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应当是“铿然有声之石”;所在,到处;是,这样;名,名词作动词,命名。(2)目,耳,名词做状语,亲眼、亲耳;臆断,主观臆测。【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

12、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

13、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

14、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

15、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百丈山记宋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注),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