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古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李白爱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爱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 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互相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 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把酒问月 诗人:李白 朝代:唐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假设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解释】 ①题下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②丹阙,朱红色的宫门 ③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④但见,只看到 ⑤宁知,怎知 ⑥没,隐没 ⑦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⑧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⑨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⑩金樽,精美的酒具 关山月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明月出天山,苍莽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明月从天山升起,出没在苍莽的云海之中长风吹过几万里,一直吹过玉门关汉武帝曾经出兵白登,胡人窥视着青海湖自古以来征战的地方,看不到几个人能够生还战士们看到这一片凄凉景象,思念家乡多是满脸愁苦想家中的妻子在高楼上,一定是叹息声不断 静夜思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深思,愈加思念自己的故乡 古朗月行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够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 朝代: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关于月亮的古诗,有全文翻译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假设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天空上的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的呢?我现在要放下酒杯来问问这个问题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明月皎洁得像一面镜子而飞到朱红色的宫门上方,浓重的云雾散开而月光尽显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人们只看到它晚上从海上来,怎么知道它早上在白云之间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住在月亮上的白兔年复一年地捣药,嫦娥在月宫中孤单地居住又有谁陪伴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现在的人看不见古时候的月亮,但是现在的月亮曾经照着古时候的人 古人今人假设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时候的人和现在的人像流水一样相继逝去,仰望明月都有同样的感慨。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月光一直照在酒杯里4.月亮的古诗+解释〔2首〕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际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思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慢慢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他是唐玄宗时一位有名的宰相和重要诗人,他为人正直贤明,诗风朴实遒劲,对扭转初唐华靡诗风有贡献后人常把他与陈子昂并称 其《感遇》诗十二首,以寄兴为主,讽喻时政,思想深入有《张曲江集》。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 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 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述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
〕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究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 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 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无论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模糊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 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 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
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只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 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 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 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 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 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春光随水渐东去 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际路 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 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
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5.月亮诗句的、出处及赏析 你好,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着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入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诠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写不同凡响 诗歌中共有五次写到“月〞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和朋友饮酒作别月色模糊,醉意模糊,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醉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寂寞与孤独。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