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12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以爱国为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优秀诗文,留意通过语调、韵律、 节奏等体会作品的情感; 古诗文教学更应当重视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同学精神领域的影响, 对同学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熟悉,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情”为切入点, 侧重从查找搜集资料、 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让同学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让同学读出自己的懂得, 读出自己的体验, 读中悟美, 读中悟情, 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另外留意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方法,培育同学的自学才能,使同学能融会贯穿,提高鉴赏才能,从而丰富同学的语言积存, 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前预备老师预备:《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同学预备: 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课时支配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 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我们来观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 《清明上河图》;在 2021年中国世博会时, 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设在中国馆内;2. 激趣:观赏了这幅画, 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吗?( 车水马龙、富强强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 )3. 导入: 这个富强强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 960 年到公元 1126 年的 100 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靖康二年 ( 公元 1126 年) ,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金人占据;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之为“靖康之耻”;公元 1210 年,已是 85 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 临终之际, 他独独为一件事而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 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古诗三首》中的《示儿》 ,看看他的遗言;( 板书课题和诗题 )境有着极大的关联; 因此,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需明白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要让同学深化明白《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设计意图: “ 诗言志,歌咏怀 ”,诗人在诗中显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二、学习《示儿》( 一) 解读课题,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1) 请大家自由读这首古诗,留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2) 指名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3) 指导写好“祭”“乃”;①祭:左上有两点,右上是横撇,不是两小撇;书写时上面部件要盖住下面的“示”;②乃:笔顺为横折折折钩、撇;2. 再次读文,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 节奏,而且仍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3. 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 ( 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 看注释)( 二) 自主合作,探究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1) 独立读古诗,采纳合适的方法懂得字词及古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2) 小组成员相互沟通自己懂得字词意思的方法:①看注释;②查工具书;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体会;(3) 全班沟通,解决不懂的问题,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2.根据自学提示绽开学习;( 三) 集体沟通,明晰诗意;1.组织沟通,体会句意;(1)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原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这句诗是说:我原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2)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哀痛;(3)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指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据的地区; 这句的意思是: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 收复中原的那一天;(4)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指祭奠祖宗;“无”同“勿”, 不要的意思;“乃翁”指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 ( 把收复中原这件事) 告知你们的父亲;2.引导同学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我原来就清晰地知道, 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 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哀痛;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 你们祭奠祖先时,千万不要遗忘把这个消息告知你们的父亲;( 四) 咬文嚼字,体会情感;1.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说明白诗人写诗时的情感,是哪个字? ( 板书:悲 )作者“悲”的缘由是什么?是自己吗?2. 小结: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 的遗憾, 对儿子没有别的叮嘱, 只嘱咐他们“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怀啊!此时此刻, 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 先支配自主学习,后支配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建立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合作发挥实效;通过小组检查、沟通,可以起到优秀者帮 助落后者的作用;意在发挥群体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沟通诗意,丰 富语言积存,培育同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集体交 流,提高同学对古诗的鉴赏才能;抓住 “ 悲”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透过文本和诗人进行对话;通过朗读,让同学把体会到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在情感上 和诗人共鸣;三、学习《题临安邸》( 一) 启示质疑,沟通过渡;1. 质疑: 读罢《示儿》,你仍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 陆游的愿望实现了吗? )2. 过渡: 是啊,陆游这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期望离开了, 他的愿望能实现吗?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或许可以告知我们答案;( 二) 沟通资料,初步感知;课前只要求收集资料,用于课上沟通,不用积存;1. 沟通《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公元 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 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据;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 位,史称南宋; 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 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 只求苟且偏安, 对外屈膝投降,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 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尽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形下,林升写 出了这首《题临安邸》;2. 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 愤怒、责问 )3. 同学自由练读古诗后,指名读古诗;4. 指导书写“熏、杭”;(1) 熏:笔顺是先写撇、横,再按书写“黑”字的笔顺来写,一竖要贯穿到最上面的撇;总体要紧凑,不要拉长;(2) 杭:右上的一横要短一点,要比左边“木”的横略高;( 三) 走进诗文,品悟沟通;1. 根据学习上首古诗的方法,先独立品悟诗句含义,然后小组内合作沟通;2. 解读“游人”;(1) 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都看成了什么人? ( 游人)(2) 什么是“游人”? ( 游山玩水的人 )(3)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常说的游人一样吗? ( 不一样,我们平常说的 “游人”是出去旅行的人, 不是每天都玩, 只是有时的, 而这里的游人却是每天如此, 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3. 品析“醉”;(1) 他们玩得怎么样? ( 醉了)(2)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 ( 不一样;“喝醉酒 ” 是醉了仍会醒过来,只是有时的, 而这里的 “醉” 却是每天如此, 永久也醒不过来的;)(3) 透过这个“醉”字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似乎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听着歌女们演奏,看着舞女们跳舞的画面; )(4) 通过这个“醉”字, 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 似乎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4. 剖析“直把杭州作汴州”;(1)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 们的眼中,杭州仍是杭州吗? ( 不是,是汴州 ) 是啊, 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2) 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懂得“直把杭州作汴州”的? ( 杭州只是他们避难的地方,不是他们真正的家, 那些家伙简直把暂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3) 小结: 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遗忘了故都汴州,遗忘了被金兵占据的半壁江山;5. 懂得“山外青山楼外楼” ;(1) 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 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2) 你怎样懂得这句话? ( 西湖四周的青山、 楼阁重重叠叠, 风光极其漂亮;)(3) 这些楼是谁建的? ( 皇帝、大臣们 ) 他们建了这些楼做什么? ( 供自己享乐用)6. 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1) 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你们焦急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怒其不争的悲愤之情;(2)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 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 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 忧国忧民的心 )(3) 表达练习:面对终日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设计意图: 启示同学进行深刻摸索,激发同学的探究意识,同时过渡到《题临安邸》的教学;学习古诗最大的困难就是难进入古诗中的情境,所以老师要注意开发学习资源,为同学供应必备的背景材料;通过现在的“ 游人”与诗中的“ 游人” 作对比,通过 “喝醉酒 ” 的“醉” 与诗中的 “ 醉”作对比,通过 “ 汴州”与“杭州”作对比,把同学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岁月; 同学就似乎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南宋统治者的歌舞升平, 看到了金兵占据地区老百姓的孤苦无助,看到了汴州曾经的繁华,看到了杭州又败在了这些醉生梦死的人的手中;四、激发情感,诵读古诗1. 组织同学争论:陆游的愿望能实现吗? ( 不能)2. 过渡: (1)85 岁的老人在最终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哀思,何等悲愤?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 齐读古诗《示儿》 )(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南宋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莫非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我们担忧不担忧? ( 齐读古诗《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重点又放到对同学朗读的引导上, 启示同学读出心中的那份感受;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即用朗读促懂得,用朗读促感悟, 从而提高同学的阅读懂得才能;同学投入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其次课时一、背诵古诗,引入新课1. 激发情感: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 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隔着千年的长河,今日, 我们似乎依旧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 观察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2. 背诵古诗;(1) 第一,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宏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 85 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吧;指名背诵《示儿》 ;(2) 接着,我们再来听听,林升对昏昏度日的权贵们,愤恨与不满的质问;指名背诵《题临安邸》;3. 导入新课:“但悲不见九州同”,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陆游,带着他毕 生的遗憾和无限的期望离开了;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道出国家衰败的根源;那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