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蜀道难》教案人教版第三册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96000371 上传时间:2021-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蜀道难》教案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参考)《蜀道难》教案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参考)《蜀道难》教案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参考)《蜀道难》教案人教版第三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参考)《蜀道难》教案人教版第三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蜀道难》教案人教版第三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道难1、整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既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谋士的气质。儒、道、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诗歌多抨击黑暗政治,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色调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李白原籍陇西(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在今

2、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度过,自幼读书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天干地支,六十年一甲子,相当于说学习四时节令,长幼尊卑之事),十岁观百家” 。年轻时仗剑任侠,遍游蜀地。云游时期:李白早年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从峨嵋山沿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湖北。 一进长安:开元十八年,李白入长安,隐居终南山,希望得到权贵的荐引,未能如愿。两年后沿黄河东下,漫游洛阳、太原等地。后举家东迁,又漫游河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所到之处,诗名远

3、播,震动朝野。二进长安:天宝元年,玄宗征李白入京,待以隆重礼遇,赐官“供奉翰林”。李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没想到的是,很快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受到谗毁,天宝三载春,被赐金放还。李白离长安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的放逸生活。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深感忧虑不安。他四处漂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晚年时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满怀热忱地参加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义军。李璘军败被杀,他也因此获罪下狱,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放还时,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准备参加李光

4、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2、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目的唐代蜀中经济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里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是天宝元年,李白被征进入长安后的作品,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3、唐代诗歌发展4、读音纠正第一段:1、字词梳理1.)噫吁嚱,危乎高哉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 )西当太白有鸟道4. )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5.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 )猿猱欲度愁攀援7

5、. )青泥何盘盘2、分析手法(1)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奇特想象 夸张(2)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正面实写 夸张(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侧面虚写 夸张3、文段分析第一自然段:蜀道之难。第一自然段可分几层叙述?一层:总写蜀道之难;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三层:蜀道的高危。4、写蜀道之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明确:蜀君开国是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5、这一段的第三层诗人是如何把想象、夸张和反衬融为一体的?明确:先用想象和夸张

6、写山之高,水之险;又用“黄鹤飞不过去,”“猿猱攀不上去”来反衬山势的高危惊险。接着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第二段:1、字词梳理1.但见悲鸟号古木2.雄飞雌从绕林间3.使人听此凋朱颜4.连峰去天不盈尺5.枯松倒挂倚绝壁6.飞湍瀑流争喧豗7.砯崖转石万壑雷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情景,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

7、了什么情景?有什么效果?运用夸张的手法,先极言山峰之高,渲染了惊险的气氛。然后由静而动,动静结合,写出水石激荡的惊险场景,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第三段:1、字词梳理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所守或匪亲3.锦城虽云乐4.侧身西望长咨嗟朝避猛虎,夕避长蛇:2、文段分析第三自然段:蜀中战祸之烈。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并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一语双关,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总结特色()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借景抒情,映衬烘托,豪放飘逸。()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