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195691936 上传时间:2021-09-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多年前,刘章爷爷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横穿马路的时

2、候,心里便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他写下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爷爷的家乡,去看看给刘章爷爷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自由读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记录阅读所用的时间。(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想象课文所描

3、写的画面。2.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回读。)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第一部分(1):从家乡的生活环境谈起,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24):具体写搭石在乡亲们生活中的意义。第三部分(5):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第2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刘章爷爷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二、细读文本,体会意境。(一)了解什么是搭石。1.点名读第1自然段。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板书:话搭石)抓住“平整方正”和“二尺

4、左右”,体会人们对搭石的精心选择和细心摆放。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并展开想象去感受。)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二)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1.文章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的美,谁能找出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此处的“风景”不仅指自然风景,更指搭石体现出的人情美。)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下来。(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才肯离去。)(板书:摆搭石)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

5、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板书:走搭石)(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算是协调有序?(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再读一读这几句话。(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稍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再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跌入水中,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这样就叫作协调有序。(4)你还可以从哪些词中感受到走

6、搭石的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chu)”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两种解释:a.宽绰;b.(体态)柔美。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柔美)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宽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中,随波起伏,美丽极了。我们可以由词语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语:杨柳(依依)白雪(皑皑)波光(粼粼)3.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三)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

7、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1.统观全文,文中怎样评价搭石?读出文中的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板书:赞搭石)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这样的情感了吗?是从哪儿体会到的?画一画句子,谈一谈感悟。(1)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你此刻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感受到他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8、(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总会”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总会”一词说明“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说上几句家常话”已成为一种习惯。从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互相谦让的美好情感。)(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句中描写年轻人动作的词“俯”,意思是:脸向下,低头,跟“仰”相对。教师发问:年轻人俯下身子准备做什么?(背老人过搭石)他俯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态?(尊敬)他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尊老)他期待老人感激他吗?(不)因为这是(理所

9、当然的事)。(板书:心想他人无私奉献)假如你是文中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小孩子)你为什么愿意帮助他?(尊老爱幼)三、赏读全文,归纳提升。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走搭石一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能时时温暖着我们。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身边的美,并发扬它们!【板书设计】搭石话搭石溪里有间隔的一排石头摆搭石早早摆好,及时调整点面结合走搭石协调、谦让、尊老由表及里赞搭石赞乡亲心想他人无私奉献【教学反思】6.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

10、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砍柴的樵夫叫卞和。一天,他上山打柴时,发现了一块铜盆那么大的石头。这块石头的纹路、光泽与其他的石头大不相同,凭着多年的见识和经验,卞和断定这是一块璞玉,里边包含着一块硕大的质地

11、极好的玉。第二天,他把这块璞玉进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叫玉匠们鉴定,玉匠说这就是块石头,不是玉。厉王认为卞和骗了自己,就吩咐武士砍去了他的左脚。后来厉王死了,武王做了国君,卞和又拄着拐杖来献宝,武王让玉匠们看了看,玉匠又说这只是块石头,不是玉,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了自己,就让武士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去世后,文王继了位。卞和抱着那块玉石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血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人问他为何长哭不止。卞和回答说,他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文王不再轻信玉匠们的结论,而是让匠人凿开石头,亲自验看。果然,石头里边是块通体晶莹的美玉,文王于是便将美玉雕成了以卞和名

12、字命名的“和氏璧”,使其成为闻名天下的瑰宝。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2.点名读生字、新词,质疑并交流。3.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是左右结构,左边的上下两

13、部分都写扁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过了课文,同学们都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因为什么而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展示词语:上大夫、上卿),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请同学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点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后,知道这两个官职哪个级别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的位置。)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总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14、。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会面。(板书:渑池会面)渑池是一个地名。在关于这个故事的段落中,还有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渑池鼓瑟侮辱击缶拒绝(点名读,正音、齐读)(3)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板书:负荆请罪)理解“负”的意思。(背)(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三个小标

15、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写整齐,写美观。(5)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教师小结。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第一部分(19):主要写“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二部分(1014):主要写“渑池会面”的故事。第三部分(1517):主要写“负荆请罪”的故事。4.交流阅读体会。(连词成句地读)第2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二、深入阅读,了解故事,感知人物。1.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个人不和的那段话。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廉颇认为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请你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只靠一张嘴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