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4篇

上传人:Fr****n 文档编号:195339325 上传时间:2021-09-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4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一)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诗歌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分析诗歌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理解浪漫主义诗作想像瑰丽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内在线索,体会诗歌铿锵激昂、节奏鲜明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情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理想和幸福快乐的自由自在的追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云雀意象的含义;诵读、传情达意。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出自哪里?意思是什么?出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表面上说,冬天来了

2、,那春天马上就会到来,实质上指熬过了痛苦与艰难,就将迎来美好的春天,光明的前途。这句话告诉了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向上,永不放弃。今天,我们共同领略诗人另一名篇致云雀。2.作者简介: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才华横溢,诗艺精湛,与拜伦、济慈并称于世。在狂热的革命思潮中长大的雪莱深受自由与激进派思想的影响,信奉革命方式*腐朽的政府,坚信只有不断进行社会改革,才能真正根除罪恶的社会根源,所以他把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 政的憎恶都深深地融汇于诗作当中。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 政的假面游 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

3、衰。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3.写作背景:据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两年后,诗人便不幸辞世,这首诗被人们公认为雪莱的“好诗”。(二)诵读感知1.播放朗诵视频,感知内容。2.你觉得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快、清丽、诚挚、热切。诗歌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朝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全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3.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致云雀

4、为人们刻画了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好的理想形象:那冲霄而上的大自然的精灵,在天空上向人间唱着优美的歌曲。诗歌歌咏了一种小鸟云雀,它构巢于地却狂喜,高飞,狂喜歌唱,直冲云霄,摆脱所有的来自于大地的约束,人们只能听它的歌声。正是这种小鸟触动了诗人的诗情。开篇呼告:“你好啊!快乐的精灵!”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此后,作者以优美流畅的语言,新奇的比喻来赞美心中可爱的精灵。最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全诗虽未曾直白或详尽地记述云雀的形态和行动,但句句紧扣云雀的特点,以美而不俗的文笔写尽云雀的神韵和作者倾注它身上的感情。4.诗歌分哪几个层次来写的?请画出全诗的

5、结构图(思维导图)。诗歌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2节: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36节:极力赞美云雀丰沛四溢的歌声。7节:过渡,以问句“什么和你最为相似”转换抒情语调。812节:揭示云雀的本质,字里行间寄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1316节:以设问、反问句式,强调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华的贫乏,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探讨云雀歌声美的根源。1719节:将云雀与人类比较,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和人的不幸。2021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

6、,渴望学会云雀的欢欣,向全世界泼洒欢乐、希望与爱!5.学生合作配乐朗诵,音乐背景清晨。第1-2节1人,第3-6节1人,第7-12节1人,第13-16节1人,第17-19节1人,第20-21节1人。(三)合作探究1.分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分为若干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第一大组:云雀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第二大组:表现云雀形象采用的写作手法。2.云雀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

7、、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云雀又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自然清新,雪莱的作品也是简单不做作,挣脱技巧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放歌。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雪莱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赞美和对

8、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3.表现云雀形象采用的写作手法。比喻: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对比: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设问、反问:第13-17节强调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华的贫乏,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总结:致云雀以壮美的激情、辽阔的境界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手法为诗人赢得极高声誉,诗中的云雀倾注了诗人雪莱高贵的灵魂,人格化的云雀,成为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四、总结延伸1

9、.课文总结: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全诗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2.延伸拓展:致云雀作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以至比雪莱年长22岁,同样写过云雀的

10、前辈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读后也不能不自叹弗如。阅读华兹华斯致云雀,说说华兹华斯为什么自叹弗如。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详案高一(二)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诗歌鉴赏水平。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理想,培养学生辩证思辨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诗人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知它们共同营造出的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理解诗人表现的饱含沧桑的情怀。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意象意境,分析手法。教学难点:感知作者情怀,辩证思辨。三、教学过程(一)导读知人1.激情导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

11、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的一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2.作者简介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12、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的一个传奇”。3.写作背景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

13、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二)泛读会意1.教师范读诗歌。字词点拨:嚣:xio,喧哗。揳:xi,捶打。罅隙:xix,裂缝;缝隙。但有:只有。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总体感受以及你读到了哪些内容。示例1: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

14、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情势危急。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示例2: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然后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这就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一只小小的蜘蛛出现在岩壁上让我感悟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如果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首诗的风格,你会想到什么词语?示例:

15、节制、内敛、沉思、理智、冷静、清醒点拨:诗人前期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4.自告奋勇朗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其他同学点评。(三)精读品味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2.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心象(情)+物象(美)=诗。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3.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视听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