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立德修身育人

上传人:H****H 文档编号:195338426 上传时间:2021-09-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典立德修身育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典立德修身育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典立德修身育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典立德修身育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典立德修身育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典立德修身育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典立德修身育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典立德修身育人:彭局长,您好!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命脉。 20XX年,肇庆市提出“学典立德,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请问肇庆市教育局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开始这项工作的?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 20XX年以来,XX的十八大有关文件和ZSJ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XX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

2、制定公布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究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 20XX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XX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

4、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究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举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

5、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6、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

7、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

8、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进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9、: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GJ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

10、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进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XX,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制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

11、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XX站和新浪、XX

12、易博客平台,及时公布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发“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XX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

13、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举”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GJ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

14、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

15、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治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XX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材是重点。我们使用自编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该读本提供的是没有删节也没有注释和翻译的“素读本”,这可能给授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障碍。为此,我们一方面建议教师利用XX络学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涵和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教材原典基础上,完成了经典读本的修编,增加了阐释经典的“大意理解”、以价值导向为目标的“思考与感悟”、以实践活动和趣味故事为导行的“拓展与延伸”等内容。编撰了参考课程规划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