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读书心得】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94703662 上传时间:2021-08-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0127 【读书心得】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0127 【读书心得】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0127 【读书心得】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0127 【读书心得】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0127 【读书心得】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0127 【读书心得】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0127 【读书心得】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0127 【读书心得】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要发前人未发之覆季羡林学问之道蕴含的治学方法季羡林(191120_(请自填)年),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堪称“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文丛学问之道,是季羡林治学经验集大成之作。作者在书中不但总结了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汤用彤、朱光潜等人的治学精神、态度和方法,而且发前人未发之覆,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治学新观点、新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锲而不舍,终生以之 只有确立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明确方向与目标,并持之以恒,坚定走下去,胜利的“果实”才会向你招手。在

2、治学方面,季羡林堪称锲而不舍、终生以之的典范。翔实的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搜集资料必须下苦功夫。季羡林提出:“搜集资料要有竭泽而渔的魄力。”他说:“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资料是最重要的。”“不管用什么办法,搜集资料决不能偷懒,决不能偷工减料,形象说法就是要有竭泽而渔的魄力。”他认为:“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什么捷径,一靠勤奋,二靠个人的天赋,而前者尤为重要。”正因为季羡林注重搜集资料、注重持之以恒搜集资料,锲而不舍、认真钻研,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时有这些现象:当年才华出众,立过大志,亦轰轰烈烈拼搏过,然而,热度过后,就沉寂下来;研究学问像狗熊掰棒子,一个题目(问题)做完,一篇文

3、章写成,便转移视线,不再问津。这些态度与方式,很难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有所作为。季羡林则不然,他始终秉持这样一种态度与做法:抓住一个题目,得出结论,写成文章后,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甚至终生不放。1947年,季羡林曾发表论文浮屠与佛,限于当时条件,文中有几个问题勉强得到解决,但他心里总是不踏实,时常挂在心上。直到1989年,他获得新资料,写出再谈浮屠与佛的论文,解决了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季羡林指出:“我看到有一些学者,在某一个时期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成果一出,立即罢手。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他强调:“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

4、靠的结论。”“真理的长河是永远流逝不停的。”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学无止境,探寻真理的脚步不能停滞。在学术研究中,只有孜孜以求,永不满足,才能不断有新收获、新发现、新境界。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季羡林认为,创新是学术研究的关键。如果每个学人都陈陈相因,固守旧说,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学术必然会原地踏步,毫无进展,学术研究也就从根本上失去意义。季羡林把文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动写的文章,一类是主动写的文章。他指出:“所谓被动写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一千多年的应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到了今天,我们被动写文章的例子并不少见我觉得,有好多文章是大可

5、以不必写的,有好些书是大可以不必印的。”“在中国学术界里,主动写文章的学者中,有不少的人学术道德是高尚的。他们专心一致,惟学是务,勤奋思考,多方探求他们是我们中国学术界的脊梁。”“论文的核心是讲自己的看法、自己异于前人的新意,要发前人未发之覆。有这样的文章,学术才能一步步、一代代向前发展。”文章的“新意”从哪里来?季羡林指出:“有的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出于灵感的,比如传说中牛顿因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吸力。但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灵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牛顿一定是很早就考虑这类的问题,昼思夜想,一旦遇到相应的时机,便豁然顿悟。”季羡林指出:在以前“学术界曾大批从杂志缝里找文章的做法,因为这样就不

6、能代圣人立言有学术新意是触犯天条的。”“我现在立一新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到杂志缝里才能找到新意因为,一般说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往往只谈一个问题、一个新问题,里面是有新意的。你读过以后,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自己也产生了新意,然后写成文章,让别的学人也受到启发,再举一反三。如此往复循环,学术的进步就寓于其中了。”季羡林非常担忧国内学术界不重视别人学术观点的境况。他指出:不读别人的文章,不知别人的观点,对别人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不闻不问,是不可能推动学术进步的。更可怕的是,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提出。有人不读外国同行的新杂志和新著作,空喊“同国际学术接轨”,是不切实际的。学术不能掺半点假“学术良心”一词

7、是季羡林首先提出的,有时他也把之称为学术道德。讲求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充分体现了季羡林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季羡林提出:“学术是老老实实的东西,不能掺半点假。通过个人努力或集体努力,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实事求是的。这样做,就算是有学术良心。剽窃别人的成果,或者为了沽名钓誉创造新学说或新学派而篡改研究真相,伪造研究数据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在公开学术报告中听报告人讲演,平常阅读书刊杂志时读到别人的见解,认为有用或有趣,于是就自己写成文章,不提老师的或者讲演者的以及作者的名字,仿佛他自己就是首创者这种例子也不是稀见的。还有,有人在谈话中告诉了他一个观点,他也据为己有。这都是没有学术良心或者

8、学术道德的行为。”季羡林认为,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谈到的清代正统派学风的几个特色:“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同自己谈到的学术道德完全一致。在治学中,季羡林始终强调满招损,谦受益。他说:“如果一个学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的、老年的,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够大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他就不会再有进步因此,在做学问上谦虚,不但表示这个人有道德,也表示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的。”他鲜明地指出,在当今中国学坛上,自视甚高者很多,而虚怀若谷者很少,这不是好现象。季羡林提出,端正对待不同学术意见的态度问题非常重要。“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思想方法就是不一样,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是正常的现象要求别人的思想方法同自己一样,是一厢情愿、完全不可能的,也是完全不必要的。”“不管多么离奇的想法,其中也可能有合理之处的。采取其合理之处,扬弃其不合理之处,是唯一正确的办法。”这才是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