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上传人:大学****料库 文档编号:193898214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8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巩固练习_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一、 (20162016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杂诗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王赞,西晋文人。 商、参 : 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

2、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曹丕杂诗 ) 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曹植杂诗 ) 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 ) 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古诗十九首 )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在中国古人的文化生活中, 不同的时令往往关联着不同的社会活动。

3、比如 子路、 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所记,在温暖明媚的春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 , , 咏而归” ,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愉悦和对新 一年的祈福;春日游园同样是文人必不可少的活动,陆游曾在钗头凤中写下了 “ ,黄縢酒, ”的美好回忆。 当然,同样的时令也可能会引起人们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在王赞的杂诗中,征夫 眼中的秋景是“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的冷意 ; 在飘零异乡的女词人李清照眼中,秋天 是“ , ,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 )的凄凉 ; 而在当年意 气风发的毛泽东眼中,秋日则是“鹰击长空, , ” (沁园春长沙 )的 生机勃勃:正所谓,景同而情不同。 4、本诗“

4、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 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 :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 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

5、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蓁蓁(zh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 州 陆 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释】楚囚 : 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的人。与后句中的“学齐优”都是 对自己身世的感慨。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黄州:宋代叫黄州齐

6、安郡,故址在今 湖北黄冈县。仲谋:即孙权。据说曹操攻吴时见孙权军队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 仲谋。 ” 1、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 “生子何须似仲谋”一句化用了前人语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子来舟中作 杜 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杜甫大历三年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 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

7、天了,诗人仍滞留潭州,以舟为家。 1、本诗颈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与刘禹锡的乌衣巷都写到了燕子,燕子的形象在两诗中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1、B 【解析】三至六句翻译 : 怎么分别这么久了,一下就到了岁暮之时?王命使得我心绪散 乱,与家乡远隔就如商参星一样遥远。所以 B 项理解不对。故选 B 2、C 【解析】C 项语言雄浑,气势壮阔,表达诗人之欲兼济天下,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与 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故选 C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红酥手 满城春色宫墙柳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析】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记忆默写。

8、 4、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 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内 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 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 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 ; 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 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 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和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 1、重章叠句 【解析】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 干章,犹如今天歌词

9、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 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 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 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 好祝福。 三、 1、借景抒情。 “江声不尽” ,似表英雄无尽之恨 ; “天意无私” ,不因为人有未竟的事业 而让时间停留。表达

10、了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解析】着重考查表达技巧,涉及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和描写手法等。其中抒情方式最 为重要,因为诗歌就是在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 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用典抒情等。 2、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是曹操对孙权发自内心的赞语, 陆游在诗中化用此语, 正话反说, 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寄寓了诗人对朝廷的极度不满。 【解析】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从诗中“英雄恨” 、 “羁愁” 、 “白发”等字眼中看到 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影子。 四、 1、颈联以燕子自比,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解析】此题

11、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问,首先要明确 本诗是抒情诗,思考抒情诗有哪些抒情方式;其次要仔细分析颈联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第二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后的注释,抓住注释中的关键语句如“漂泊” 、 “转徙” 、 “留滞” 、 “以舟为家”等,总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悲伤) ;其次要仔细阅读诗歌,分析诗歌中所 写燕子的特点,抓住诗歌中所写燕子的特点,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可怜” 、 “何异” 、 “飘飘” 、 “暂”等 ;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可概括出本诗抒发的是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 感。 2、杜诗中居无定所、飘泊天涯的燕子是诗人自己飘泊处境的真实写照;而刘诗中寻常 百姓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分别分析两首诗中描写燕子形象 的诗句, 找出燕子的特点, 研究燕子对表达诗歌主题的作用。 杜诗中燕子的特征是居无定所、 飘荡天涯,这正与诗人自己的形象有相似之处,所以其作用是象征诗人自身的形象 ; 刘诗中 的燕子起见证历史的作用,见证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