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3659348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 摘 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而师生互动平台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现状,探索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师生交流;师生互动平台;构建 一、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现状分析 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学关系的核心,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相长”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科学概括,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生数量剧增,但是教师数量增长缓慢,师生比例失调,百人大班授课普遍,造成师生之间交流困难,师生关系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山东某高校为例,对目

2、前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平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共发放学生问卷1100份,收回1067份,有效问卷1058份。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55%,女性占45%,其中有27%为学生干部。工科学生占62%,理科学生占14.4%,文科学生占%14.5,艺体类学生占9.1%。共发放教师问卷170份,收回165份,有效问卷140份。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专业教师占92.9%,公共课教师占7.1%。按所属科目分,理科占28.6%,工科占60.7%,艺体类占10%,文科占0.7%。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师生互动程度不能满足交流预期 在“你希望和老师交流什么?”的选项中,

3、专业学习问题占48.6%,考研与就业问题占47.4%。师生互动调查数据显示,居第一位的是专业学习问题,占72.1%,其次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等,体现了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方面的良好预期。在交流渠道的调查中,以面谈、电话、网络为主要方式,83.6%的教师和56.1%的学生认为面谈是最好的是师生互动方式,但是“经常”与教师交流的学生仅占17.2%,“有,但很少”的占43.6%,39.2%的学生“基本没有或从未”与教师交流,多数学生与教师的面谈仅限于上课前后。 师生互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其活动效果对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问题探讨、专业发展及职业规划等

4、关系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仅仅利用课前课后较短时间的面谈,不能够深入,与学生预期相差甚远。 2.高校教师和学生普遍对师生互动平台现状满意度不高 调查显示,99.3%的教师和89.9%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重要,但是仅有57.9%的教师能够经常与学生交流;82.1%的学生愿意和老师经常交流,但是经常与教师交流的仅占17.2%。出现师生互动障碍的原因,学生中认为是“学生缺乏与老师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占49.5%,位列第一,“没有良好的交流平台和机制”位列第二(45%),“教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学生”位列第三;教师中认为“没有良好的交流平台和机制”“学生人数多,学习地点

5、不固定”“学生主动性不够”“师生交流工作不被重视,教师积极性不高”等是主要原因。63.6%的教师认为构建平台是加强师生交流的关键措施。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教师和学生认可交流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校师生互动平台构建不完善,师生互动程度满意度不高。 二、构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的意义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高度重视师生互动平台建设。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的研究显示,在

6、五个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比较的指标中,只有师生互动一个指标明显偏低,以课堂发言为例,从未在课堂上发言或参与讨论的学生,清华学生为33.6%,美国学生仅为5%。这一状况让我们联想到“钱学森之问”。大学中有大师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得到大师的熏陶。正如林语堂所推崇的牛津、剑桥大学教授的“烟斗熏陶”理论,高校中学识渊博的教师能够深刻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使大学生在学业发展和思想上不断成熟。 近年来,大学生规模的大幅提升与高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的限制形成冲突,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滑。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部分专业教师只注重教学而忽视了育人,课堂教

7、学方式多采用“讲授法”,过程中多是教师的“一言堂”,虽然“传道授业”效率高,但是学生缺乏参与,接受知识的效率较低,而师生交流的匮乏,客观上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淡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的师德、钻研精神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意志品格,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当前的核

8、心任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教师的指导,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是基本保障,构建新时期高校师生互动平台是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师生互动平台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构建完善的师生互动平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 (一)完善传统师生交流平台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重建“主体主体”的师生关系,构建一种以“对话”为特征的课堂文化。教师以问题为主线,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使师生就授课内容进行交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及时得到反馈,培

9、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要素设置最有效的目的。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和学分数,开放实验室,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构建实验室教学、学生实训、教师指导专业兴趣小组等师生互动平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高校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各类专业课题,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深入挖掘虚拟平台 构建网上答疑系统。据统计,大学生上网时间平均每天23小时,习惯从网络上搜

10、寻各种问题的答案,获得各种信息;部分高校教师也经常通过QQ、飞信、 和微博等现代网络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但大部分学校对师生网上互动平台建设比较滞后,对教师此方面工作没有具体要求,更缺乏激励机制。因此,高校有必要构建学校专门的网上答疑平台,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大学生能方便快捷的利用网络向教师请教,及时解决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制定相应措施,提高教师认识程度,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保证平台有效性的发挥。 (三)创新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1.建立学习指导中心 大学生具有更多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空间,如果能够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去发现和探索,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之外,建立师生互动的固

11、定场所,成立学习指导中心,教师固定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2.教师指导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在丰富校园文化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社团指导教师不应仅限于辅导员,要吸收部分高校专业教师作为社团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保证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当前,许多高校通过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型社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科技创新类竞赛。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科技创新型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 3.加强师生共

12、建 师生共建是指教师和学生结对子,坚持专业对口的原则,师生共同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共同开展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党员定期组织座谈会、培训会,并一对一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立项、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教工党员的科研项目,在科研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师生共建有利于构建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开拓教育思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目标。 4.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办法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经过西方高等教育界长期探索,证实它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关系,成为一种先进的高等教育管

13、理制度,目前被越来越多国内高校认,可并投入了实践。但是,由于师资缺乏,师生对导师制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激励机制等因素,实施效果不够理想,许多大学甚至取消了该项制度。高校有必要认真研究,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导师制”措施,从新生入校开始,导师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交流思想,辅导学习,指导科研,规划目标,建立和谐的新时期师生关系,构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平台,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化发展,为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0). 2梁中贤.高校讨论式教学之哲思J.中国高等教育,2011,(Z3). 3王玫,岳峰,仇洪冰.生师互动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01). 4田兆富.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32). 5陈.对我国高校实施导师制的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