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 第十一章第五节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92478125 上传时间:2021-08-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 第十一章第五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 第十一章第五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 第十一章第五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 第十一章第五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 第十一章第五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 第十一章第五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 第十一章第五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 第十一章第五节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之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因素。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

2、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过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少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的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等,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究,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们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您的字写得这样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众

3、人顿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处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政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

4、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针,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的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身,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出“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括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或许会注意到,蔡一生中辞职的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起社会反响的“

5、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在于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的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此观念,他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致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

6、“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为了他自己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认定蔡元培是“好好先生”;二是认定他“守正不阿”;三是既肯定他是“好好先生”,又肯定他“守正不阿”。无论选择何种观点,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证明。答案:示例一: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思想上兼容并包,聘任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

7、,又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处世恬淡,待人平易,胸襟豁达。示例二:蔡元培“守正不阿”。遇大事,刚强有主见,抵制外界压力,敢于担当,发表文章,痛斥军阀。示例三:蔡元培既是“好好先生”,又“守正不阿”。兼容并包,胸襟豁达;遇大事坚持立场,刚强有主见。2(2012重庆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细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然而,

8、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由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注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

9、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呆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茵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呆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

10、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

11、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请根据本文内容,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答:_解析:此题考查探究能力。这本书能够畅销不衰,很显然是因为它具有两个方面的魅力:一是内容上的实用性、

12、知识性和趣味性;二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抓住这些,即可归纳出答案。答案:(示例) 文章内容与人类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激发思维。趣味性强,能够吸引读者。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固有的错误认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顶着橡树的牛犊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索尔仁尼琴得到苏联当局的明确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没有选择主动

13、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1973年底,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极力消除笼罩在自己国家头上不真实的神话和虚假印象、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但四年后,作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并被剥夺苏联国籍,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国。有人说,索尔仁尼琴的声誉来自对苏联的批评,他作为“铁幕”以西的政治工具而被过度吹捧。但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牛犊那样,在铁幕那边横冲直撞,1978年,他在哈佛大学批评西方的演讲招致美国的围攻。而19

14、94年被叶利钦邀请回到故乡后,他又无情地揭露俄罗斯社会现实并猛烈抨击当权者,1998年拒领叶利钦总统颁发的圣安德列勋章。“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索尔仁尼琴这样形容自己,他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索尔仁尼琴就像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作家(我不怕这样说)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还要杰出的法则,就是由于他对人类事务的某种抉择,由于他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认为,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或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索尔仁尼琴自己也认为:“文学可以加速历史前进的脚步。”“出色的作家,不成功的政治活动家。”北京大学俄语系任光宣教授这样评价这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用文字和口号为俄罗斯命运奔走甚至受难的文学家。摩罗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中说:“领袖不只是代表人民,而且的的确确是由人民培养出来的。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从而也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和社会。”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