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从创新聚集到创新扩散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1615590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从创新聚集到创新扩散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从创新聚集到创新扩散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从创新聚集到创新扩散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从创新聚集到创新扩散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从创新聚集到创新扩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从创新聚集到创新扩散(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从创新聚集到创新扩散 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济特征。以京、津“双核”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起步最晚,但发展势头不可小觑。北京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科研和国际交流中心,天津及环渤海地区很多大中城市拥有较强的工业基础,经济区辐射东北、华北和西北,面向东北亚。环渤海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历经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其所蕴藏的潜力是极其强劲的。与长三角、珠三角两个区域相比,环渤海经济区国土面积、人口、GDP都处在三大经济区域的首位,然而,人均GDP和地均GDP却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2、地区。这既是环渤海经济区的弱项又是其发展潜力所在。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原材料基地,矿产资源储量之多与种类之广,是我国其他沿海地区所不能比的。环渤海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部,具有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发达的工业技术基础、比较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等优势条件,具有成为东北亚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潜在优势。环渤海经济区城市群统一、开放、规范、互补的共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有效联动,将构成极佳的城市发展平台。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启动的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更是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种在高起点上实现高效率的经济腾飞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理想发展模式。一 区域金融合作:前所未有的机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

3、聚集和集中资金的杠杆,具有吸引经济主体、增加社会积累和增进资金融通效率的功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就区域经济而言,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区域金融合作这一重要基础,资金这一市场经济核心资源就不具备充分的流动性而无从充分发挥其功能,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就难有大的提升。(一)区域金融合作的原因区域的基本经济状况决定和支配着区域金融合作,这表现在:区域经济效率的改变会决定金融主体包括金融资源供给方、金融资源需求方的交易地位;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可以引起金融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融资结构,还会影响金融效率,引起金融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其原因具体有经济发展非均衡性、区域分工

4、合作深化、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金融业自身的发展。1.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均衡的、连续的动态过程。经济增长总是最先发生在那些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地方,然后由此逐步扩散到其他地方。正是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不同区域对于资金的需求不同,从而引起区域之间的资金供求不平衡,这就为跨地区金融合作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和需求。2.区域分工合作深化一定的区域因素必然导致各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化。不同的区域资源禀赋、成本优势、市场完善程度等,使得一个区域不可能包罗所有行业、产业。因此,在区域分工体系中,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充分合作与竞争,能引起区域收益的增加。只有通过区域金融的更紧密合作,使金融在区域资源流动

5、中更好地发挥配置导向和市场调控作用,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多样、便利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前景才更广阔。3.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空间隔离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总部迁移成为可能。产业集群与总部经济的结合,可以使成本降低,有利于吸引高端服务业落户而改善企业总部自身的商务环境。同时,企业管理运作的需要,使企业对金融、高级人才等资源要素需求更为迫切,对资金服务的要求层次更高、范围更广。4.金融业的自身发展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和资金管理体系的行政区划色彩颇浓,所形成的“区划壁垒”使得各种金融资源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行政区划范围之内,无法实现自由、

6、高效的配置,阻碍了区域金融合作和区域经济的整合和提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保护期已经过去,金融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形势,金融业有着打破行业、地域限制和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实现共同发展,是实现金融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二)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1.金融合作的条件环渤海地区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两直辖市以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省1(泛环渤海地区则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中部)。从经济总量看,2007年环渤海地区GDP达64797.38亿元,占全国GDP的26.27

7、%(见表4-1)。环渤海地区已经和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一样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环渤海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合作发展的条件。表4-1 2007年环渤海三省二市面积、人口和GDP第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北,联结东北老工业基地、蒙古国和俄罗斯;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南,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向西,连接着中国的内陆腹地。第二,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的枢纽地带,拥有最密集的港口群,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第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渤海经济区及其周边省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

8、源和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也比较丰富。第四,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具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同时,科技力量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1/4。第五,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为中心,以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形成了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外向型、多功能的密集城市群。这个骨干城市群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第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首先,从从业人员结构看,北京基本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山东、河北和辽宁则

9、基本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环渤海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所占比例在稳步上升,从事第二产业的比例有所下降,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基本维持在原来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其次,从产值结构上看,只有北京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其他都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从发展趋势上看,山东省的第三产业产值的所占比例基本上在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则在不断上升;河北、辽宁两省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则稳步上升;天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都有所上升。表4-2和表4-3分别列出了20002004年环渤海城市群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和产值比。表4-2 环渤海地区20002004年第一

10、、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表4-3 环渤海地区20002004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2.金融合作的基础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第一,地方政府层面的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2004年以来,环渤海区域各地方政府多次召开区域合作高层会议和论坛,形成了许多共识,并确定了“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协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各地区人民银行之间的往来与合作更加密切。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经济区划,成立了九个大地区行和两个营业管理部。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的沈阳分行、济南分行、北京营业管理部与天津分行之间一直保持着

11、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经验交流、调研信息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合作;在天津分行辖区,在各级人民银行的共同推动下,津冀的金融交往与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0年6月,北京、天津、河北部分地区人民银行合作,建设了京津冀区域票据交换系统,目前已有1975家银行营业机构加入到该系统,为京津冀地区的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票据资金清算服务。第三,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助于加强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与发展。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这对于加快天津发展乃至环渤海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金融合作。以滨海新区的天津港为例,

12、2005年吞吐量已达2.4亿吨,其进出口货物总量的70%以上、集装箱运量的62%以上、口岸进出口货值的55%是来自腹地的各省市区。北京外贸出口额的26.8%、河北的61.1%都是从天津港出海的。巨大的物流同时带动了区域间资金的大规模流动。2008年以来,天津市金融机构通过大额支付系统与北京、辽宁、山东、河北金融机构的资金往来分别达到15600亿元、500亿元、637亿元、622亿元,占天津市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总量的近45%;在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的汇划资金中,天津与北京、河北的资金清算量占到74.6%;天津与北京、河北的跨区域票据清算资金也达到763亿元。(三)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是环渤海区域经

13、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环渤海经济区域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在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相对于国内其他经济区域,具有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海陆空交通发达、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骨干城市群实力较强等比较优势。这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区域金融联系与合作,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区域金融合作出现了一些新特征。1.区域金融合作所追求的目标是区域经济金融整体和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和统一的进程,是要通过相互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14、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因此,跨区域金融合作要树立区域大局观念,必须以区域内的整体协调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实现区域内的联动以及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的联动,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互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开放性要求区域金融合作必须突破地域限制,以创新体制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区域开放、融合,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实现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2.区域金融合作的经济领域越来越广当前,随着制约区域经济合作的交通、能源等“瓶颈”问题逐步解决,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向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地区经济结构与布局;二是通过加强地区经济

15、合作与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通过共创良好发展环境,降低地区经济发展成本。因此,围绕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区域金融合作的领域也必须随之转变,不能再局限于为基础建设提供服务方面,还应为构建区域大交通、大物流、大市场,建立整体协调的区域经济服务体系,促进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序流动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区域金融服务。3.金融合作需求层次突破传统的融资需求局限由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区域经济联系,使区域内的产业呈现出全方位的嫁接、延伸和扩张等特征,各种经济主体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之中,使区域合作的金融需求更加多样化。以融资为主的、基础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

16、区域经济合作更需要金融部门区分不同的服务内容和对象,提供差异化的延伸服务方案。因此,在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中,金融合作必须先行。国内外的经验也表明,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金融合作,推动区域金融发展,对促进区域及城市的物质、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提高要素配置能力与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区域金融越发达,社会资金活动、资本配置和金融交易就越活跃,越能吸引国内外产业及资本的流入与合理配置,区域和城市竞争力越强。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加强环渤海地区的金融合作,有利于在更大经济空间内发挥金融的媒介、导向和调节作用,有助于实现资金充分、自由流动,有助于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和产业梯度转移。对此,天津市金融学会会长郭庆平提出,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可以考虑分两步来走: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