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dzz****808 文档编号:190130408 上传时间:2021-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高中历史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高中历史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2高中历史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男耕女织 D铁犁牛耕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农民的辛勤耕作,而其基本的耕作方式则是铁犁牛耕。A、B两项均属于远古社会时期,不符合封建社会耕作特征C项不是耕作方式,排除。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曲柄锄耕C“刀耕火种” D铁铧犁耕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原始农业阶段的耕作方式,解答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材料中

2、“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的含义。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A新疆地区的坎儿井 B战国时期的郑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东汉王景治理黄河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天府”判断出水利工程的方位。天府是指四川盆地地区,因此,应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4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A项是指奴隶的处境,与农耕无关。B、D两项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时间不符。甲骨文是商朝文字,“田”字反映了商代的井田,体现了农耕。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公元前594年,鲁

3、国实行“初税亩”。对此公羊传中的解释是:“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几年后秦国宣布“为田开阡陌封疆”。材料2: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材料3:魏书食货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我国土地制度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变革?(2)材料2、3分别反映

4、了什么土地制度?二者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3)简述材料3所反映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分析这一状况与材料1反映的相关制度的联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第(3)问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答案:(1)井田制由瓦解到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2)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3)均田制从北魏时期开始实行,隋朝和唐前期沿用并完善,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瓦解。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兼并是必然现象。均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的频繁。一、选择题1我国的古代农业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如下图所示

5、耒耜的使用,说明我国的农业生产已进入()A刀耕火种阶段 B石器锄耕阶段C青铜器阶段 D铁器阶段解析:选B。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辨析,耒耜属于石器时代。2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解析:选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3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

6、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解析:选B。注意题干的“农用动力”。A、C二项是生产工具的革新,首先排除。农用动力按历史发展顺序是人力、畜力和机械。春秋战国时期,牛用于犁地已很普遍。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4若要说明“直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稷之孙曰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解析:选D。根据史料的存在

7、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其中,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故答案为D。5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解析:选D。注意题干中的演进,主要是指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6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 A水利工程的兴建 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 C私田的大量开垦 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解析

8、:选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运动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7战国时期,秦国的农业生产在七国之中发展最快,主要原因是()A使用了铁器,推广了牛耕B修建了郑国渠和都江堰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选择的是“主要原因”。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国修建了郑国渠和都江堰,从而形成了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和“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8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类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

9、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具体类型包括()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佃农私有土地A BC D解析:选C。佃农是租佃制下的农民,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与地主之间是一种租佃关系,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地租,并和地主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故排除含的选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材料2:(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10、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亦议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请回答:(1)历史上,秦朝还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2)结合郑国渠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解析:第(1)问一是结合材料准确概括秦王嬴政的两条措施;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措施的影响,特别是同秦的统一相联系;第(2)问结合历史思考现实问题,以史为鉴。要注意根据题目所给情景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答案:(1)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

11、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不采纳“逐客”建议则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2)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附:课内答疑站探究与思考(教材P5)1变化:“刀耕火种”;耜耕;青铜农具;铁犁牛耕。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演变: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因为土地所有制由集体所有走向私有,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对农业生产有利。3(1)都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2)不是。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过程中,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兼并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主体。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