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8543017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研究 张骏等摘要: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国家、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较低,其中科技体制僵化、观念发展滞后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根据2011计划,依托高校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体制设计理念上优于多数高校的现行科技体制,因此,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促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是有益的。文章阐述了协同创新中心的概念,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并对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构建联盟是其灵魂性理念,最后,提出了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体制建设的若干工作要点。关键词: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

2、转化;机构体制;工作要点;高校管理G64 文献标志码:A :10052909(2014)05015405一、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问题(一)协同创新的内涵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目标,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逐步形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

3、重要作用1。目前已挂牌的高校自主协同创新中心达98家,高校以自主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体制重组局面已经形成。(二) 协同创新中心与高校科研体制结构性矛盾的改革协同创新中心从创建伊始就致力于建立全新的科技体制,在科研体制改革中堪称“凤凰涅槃”式的创举。一般来讲,协同创新中心与所依托的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体制差别。高校目前正在从教学“一元”体制向教学、科研“二元”体制过渡;而协同创新中心则采用以科研为主、兼顾其他的“多元”体制,避免了高校传统科研体制下诸如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单位间相互掣肘等结构性问题,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有较直接的借鉴作用。(三) 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是具有必然性的发展问题已挂牌的9

4、8家协同创新中心的战略建设目标覆盖了国家诸多重大需求方向,具有现实的产业前景。其研究成果除在协同创新中心内部应用外,逻辑上存在向中心外部转化的潜在可能。因此,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值得超前研究的问题,是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其体制配置对高校成果转化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一句话,在不久的将来,协同创新中心必然要涉及到成果转化的问题,必须要未雨绸缪。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原因(一)高校成果转化率过低据统计,中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30%左右的项目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产业化前景,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0%15%,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

5、之高阁,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复旦大学郑正教授认为高校的研究中心只是一个技术研发的单位,没有施工资质,不能掌控成果转化工程质量。他说,中国科研机构的研究多是项目化、点化的,鲜有长期的、连续性的深入研究和积累,就像农民工找工作一样,没有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哪里有工作岗位,有钱赚,就往哪里去。这严重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2。(二)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教育部科技司武贵龙副司长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四个原因:(1)中国的基础工业比较薄弱,工业企业对高校的技术需求有一定的限度;(2)高校的科技工作长期以来缺乏稳定的支持;(3)国家创业投资不足;(4)从高校自身来说存在一定的问题3

6、。此外,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的过时与僵化。以下从成果产生、成果供给、成果获取三个方面进行说明。成果产生。科研成果本来是解决生产、生活、发展实践问题的理性结果,但在不合理的体制下,成果内产生出脱离其原本立足土壤的异化力量,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热衷于追求成果的身份效应,把科研成果当成提升本单位地位门面的摆设。成果供给。一些科研成果带有较多的实验室特征,在使用功能设计上对广义用户的需求考虑不足,在实践环境中往往水土不服,以致用户对其爱恨交加,最终不得不放弃使用。成果获取。成果需求方提炼归纳现实科技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按公认的范式提供问题描述、需求描述,特别是工艺描述,忽视对成果转化空间的预测

7、,压缩了成果扩散的潜力,使得研究项目在选题时就缺乏应用辐射的远见和活力。需要提出的是,不仅企业需要科研成果供给,高校和科研机构也需要科研成果供给。在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中,机械地理解“自力更生”的观念,一切都依靠本单位自己的做法,是忽略社会或市场力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的狭隘思想的表现。(三) 协同创新中心的优势成果转化体制不合理,转化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和保障科研、技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是造成高校(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关键问题。要提高成果转化率,就必须推进高校(国家)科技体制的改革。现在各相关方面都已感受到高校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重困难,然而相对而言,协同创新中心由于

8、采用新体制和新政策,没有过重的历史负担,在成果转化中具有体制上的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模式,因为从一开始,产学研各相关单位就已经被“绑定”在一起,形成了创新“联盟”性质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对成果转化是有利的。三、协同创新组织的体制特点(一)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是超越中心各成员之上的高级组织。中心通过正式契约统辖内部成员,并向外部社会经济主体开放。中心机构的职能包括:行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党群干部管理、各项经费管理、科研运作管理、成果推广及产业化管理。从面上来看,其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非常类似,但从立体来看,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别。en

9、dprint为便于说明问题,不失一般性,我们设有A、B、C三所高校,它们的主要职能是管辖并运作人财物资源,而在现实中,尽管A、B、C有在理事会上陈述意见的机会,但在狭义管辖的惯性和政策空间允许下,仍要对H施加结构性的影响。由于A、B、C均可否决H,不仅降低了运作效率,而且随着各校局部利益的干扰,很有可能使得H作业大打折扣甚至夭折。这种局部干扰(涉)整体的情况就如同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所指出的“联合申报,分灶吃饭”4那样貌合神离。协同创新中心的合理体制是打破内部各成员高校对中心各种资源的垄断和壁垒,将这些资源作为中心的公共资源由中心统一调配使用,按照中心的需求重新划分对中心资源的控制权限,以发挥资

10、源的协同优势。为此,中心内部各高校必须要向中心让渡原先归属于自己的控制权限。这种体制改变如图1所示。图1 协同创新中心内部资源管辖体制改革示意图图1分别用(a)、(b)两个分支展示了不合理的资源管辖体制和合理体制改革方向。在(a)中,A、B、C校虽然加入中心,但中心内部仍然沿用现行体制,中心资源被各校分割占据,存在明显的壁垒,实际上还是各校独占。某校需用其他学校占据的资源时必须要上溯到父节点即中心节点。同时,由于各校分割占据,中心资源总体处于分散零乱状态,不符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在(b)中,中心资源不再被各校分割占据,壁垒不再存在,显示出体量增大、条理鲜明的特征,而且各校使用资源的途径得到

11、极大的增加,不必上溯父节点,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中心统筹办大事。某校在让渡自己资源的同时,获得了更大的资源和灵活使用空间,小“失”换大“得”。显然,这种体制正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理想状态。(二) 协同创新中心的机构中心设立理事会。理事会会议是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校校长组成,中心各业务部门主管也是理事会的成员。理事会负责制定中心章程、各种管理办法,审批有关中心发展、机构改革的各项重大政策;负责共同对外关系的各校间合作与协调事务;审定中心主要机构的负责人并组织对其进行监督。中心设立处长理事会。处理会会议是中心的主要决策机构,由各校职能部处的第一负责人组成。主席由成员高校轮任,任期6个月。处长理事

12、会主要负责制订中心专项规划、计划、政策、管理办法和有关中心发展、机构改革的各项重大政策;负责各校间共同的合作与协调事务;提出、执行中心主要机构负责人的任命并对其实施监督。中心设立专业委员会。专委会会议是中心的专业权威审议机构,主要职责是:实施中心有关规划、计划、政策、管理办法和中心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中心理事会和中心处长理事会提出政策实施报告和立规动议;处理中心日常专业技术事务,代表中心进行对外联系和项目等方面的商洽。中心全体会议是中心最大的民主议事机构。成员由各校推荐,经专委会或处长理事会审核并提交中心理事会批准。全体会议与理事会会议共享建章立制权外,还有民主监督权和中心预算的决定权。中心设

13、立监察审计委员会。负责对中心各级机关执行既定政策的绩效进行监督。中心理事会和处长理事会是中心的高校间机构,其中处长理事会还是中心的主要建章立制机构,主要代表成员高校的利益;专委会和全体会议是中心的超高校机构,主要代表中心的整体利益。其中专委会是中心的行政执行机构;中心全体会议拥有部分建章立制权、预算权以及咨询和监督上的权力;中心监审委由高校授权代表及第三方代表组成,主要依据中心的根本利益,从监审角度保证中心制度和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监审委也可邀请独立的、有资质的专门机构担任。图2所示的中心机构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中的协同创新中心,其内部机构可能会与此不同。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基本

14、精神,所有单元共同构成一个封合的系统,每个单元都没有绝对的控制权力,各单元互为因果,紧密衔接。图2 协同创新中心内部各机构职能示意图四、落实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体制的工作要点1.产学研合作“铁三角”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应贯彻产学研“铁三角”原则。其中,在确定研究方向上,产要体现业内专业最高实力和水准,具有代表性和号召性;学具有最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和信息能力;研具有最强的科研实力。这样,中心才能成为标杆式的创新组织,囊括最为典型的产学研要素。2.突出重点项目围绕重点项目,在关键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在重点项目的组织下,强化基础研究,注意各种探索经验的积累,克服浮躁心理,取得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保证

15、整个创新链的原始创新知识供给。3.成果归中心所有中心科技活动的“职务”科研成果归中心所有,由中心支配其价值的实现,树立创造成果人人出力、获取成果人人有份的大同意识。为此,需要在资产建账制度、资产审计制度上予以充分保障。4.全方位转化成果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目前重要的成果走向,而实际上,科研成果在产学研各个方向都有应用的空间。在成果转化阶段,中心要大力拓展产学研应用科研成果的范围。产首先在中心产业成员中应用科研成果,然后由该成员负责延伸联络其他相似或相关企业进行推广;学首先在中心高校成员中应用科研成果,然后由该成员负责延伸联络其他相关高校进行推广;研首先在中心科研院所成员中应用科研成果,然后由该成员负责延伸联络其他相关科研院所进行推广。因此,中心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全方位的特点,不仅限于企业一家。5.搭建成果与转化目标之间的阶梯在成果与转化目标(生产力、产品、新知识)之间设立动态弹性衔接机构,例如在中心与企业成员(或企业外围)设立依托某成果的技术学园(不是学院,因其不承担教育体系中的教学任务),起成果转化预热的作用。endprint6. 增加成果转化体制的弹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应当是中心成果转化中应秉持的科学态度。所谓体制弹性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心体制所作出的前瞻性、战略性调整。提出调整前瞻性,是因为体制调整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酝酿准备,进行试点观察效果;提出调整战略性,是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