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智慧】学以为己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9.54KB
约4页
文档ID:188526355
【国学智慧】学以为己_第1页
1/4

【国学智慧】学以为己 “学以为己”是指教育或学习的目的是追求个人道德生命的完美,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之学”,是说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成就自己的人格,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与“为己之学”相对的是“为人之学”,其目的则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学问,而与自己的人格完善不相干,学习并不是出于完善自己人格的内在要求为己之学”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它强调知识和行为的一致性;而“为人之学”是与生命无关的外在性知识,是记问之学荀子发挥了孔子这句话,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而“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善他的七尺之躯呢?所以荀子接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取悦于人。

儒家重视“学”,但所谓“学”,绝非知识之学那么简单,学习的过程也是成人、成德的过程,为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就人格孔子所谓“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谓“大丈夫”,荀子所谓“成人”,都是对人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而言的,是对人不受外物所役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肯定儒家认为德性是内在的,因此人格境界的提升是自己的事,只能通过躬身践履,不能依靠别的什么力量儒家式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也不能是简单的道德说教,它重视师长的点醒、敲打,弟子的自明自了与自行提高孔子所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曾子所言“仁以为己任”,孟子所言“反求诸己”,都是说成德、成人是自己的事,只能靠自己去实现荀子认为,“成人”要做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意思是说,权力利益不能使他屈服,众人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天下事不能动摇他的心神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活着是如此,至死也不变这就叫作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道德完善的人了荀子批评的知识贩售的现象,在隋唐科举制度实行后变得更为普遍。

科举取士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知识人的命运与政治捆绑在一起这造成了中国传统士人特有的仕与隐、出处进退的两难境地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知识阶层中的一部分人逐渐偏离了为己之学的古训,升官发财便成了一部分读书人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宋代书院的大兴正是对上述现象的拨乱反正书院虽发端于唐代,但它的发展成型、蔚然成风则是在两宋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师徒朝夕相处,身教胜于言教,师长循循善诱,点醒启发,弟子逆觉体证,深造自得,绝非肤浅的知识贩售,是典型儒家“为己之学”教育理想的产物理学家们以他们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在科举之外另辟蹊径,兴办各式书院,试图找回学术的独立与尊严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古代圣贤教人读书的用意,莫不是向学习者讲明做人的道理,学习者用它来修身养性,然后推及他人,并非仅仅希望学习者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写成文章,用来猎取声名利禄而已宋代书院多具有[来自wwW]民间性,较少受到官府的干涉,因此可以相对独立地实践儒家“为己之学”的教育理想顾炎武检讨明朝败亡的教训,直接点出:“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

其进于此,而为文辞著书一切可传之事者,为名而已,有明三百年之文人是也在他看来,为了功名利禄而心仪科场,为了名声而为文著书,明朝三百年的文化人就是这样的这正是明朝溃败的原因如果读书人都有明道救世的志向,能研判天下形势究竟何以至此,自然就能找到正确的途径而加以纠正,明朝也就不至于灭亡所以他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显然,以“学以为己”为根本宗旨的传统儒家式教育,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通识教育(或谓博雅教育),它以培养一己品格的完美为其目的,专门性人才的造就并不是其核心关切如果说前者对应的是成人的教育,那么后者对应的则是成才(成为某种人)的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普及化的程度已非常高,社会分工也愈来愈细,划分科系的技术性、专门性教育大行其道,以追求道德的自我建立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则日渐萎缩毫无疑问,源自西方的分科式的现代教育体系,对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造成了分科的单一化、知识的平面化等诸多问题教育竟然忘记了它最为根本的宗旨,即我们在成为“某种人”之前,必须首先要成为“人”当然,提倡传统儒家式的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建立起来的现代教育体系,将其推翻而以书院代之,而是借鉴书院的合理之处以纠现代分科教育之偏,或者说是其适当的补充。

邱宝珊摘自《学习时报》2016[来自wwW.lw5u.cOm]年11月17日)-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