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的中产梦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2KB
约5页
文档ID:188522092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的中产梦_第1页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的中产梦 1998年,中国启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0%,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新阶段而调研揭示,尽管高等教育已大众化,但大学生对自身依旧抱有强烈的中产期望文/勾金华1999年,中国启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10.5%,到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30%,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新阶段在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这一比率更高,上海与北京均超过50 010,已经达到普及化程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预测,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到40%高等教育是个人获得向上流动、达到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习近平主席指出: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同时,教育一直和改善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长期以来,由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导向,大学生在文化和发展目标上更容易认同精英阶层那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期望和梦想是否也有相应变化呢?从2012年5月开始,我们在上海各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研。

调研采取整群抽样的形式,样本的选取兼顾了大学生所就读高校的类别、,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年级等此次调研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2份通过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大学生的中产期望调研揭示,尽管高等教育已大众化,但大学生对自身依旧抱有强烈的中产期望首先,仅就大学生的近期未来理想,即对毕业后找工作及继续求学的期望而言,图1的调研数据揭示,大部分大学生都相当乐观当前,媒体上一直有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但通过图1,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发展仍然是充满信心: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近1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找到可以满足生计的工作;仅7 .11%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找不到工作此外,还有三成多的学生打算继续攻读研究生而更值得留意的,是大学生的远期未来理想远期未来理想反映的,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社会经济地位的预期图2的调研数据揭示,大部分大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估计十分乐观图2表明,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远期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充满了期待与憧憬:超过一成的大学生期待自己未来处于社会上层,将近一半的大学生期待自己会处于社会的中上层,三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处于社会的中层,预测自己会处于社会的中下层或下层的大学生共占4.4%。

概而言之,大学生对未来的梦想是中产梦将这一调研结果与社会青年居民的整体状况相比较,不难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和理想明显高于普通城乡青年对自己所处阶层的认同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从城乡比较的视角分析,农村青年主观认同的阶层地位比城市青年低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教育对青年阶层认同的正向影响,即青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阶层认同也越高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仅就调研数据看,大学生对远期未来乐观的“中产梦”与对近期未来不特别乐观的预测并不对等:在大学生的近期未来理想调查中,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后仅能找到一份刚够生计的工作或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接近四分之一但在大学生的远期未来理想调查中,将自己定位于社会中下层或下层,或认为远期未来还不能确定的大学生还不到十分之一具体而言,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的冲突,起源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思路不宽选择何种职业、能进入什么单位对于中国的青年来说非常重要,它对个人的收入、声望、福利乃至社会关系,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那些能提供良好机会和待遇的行业和单位,往往成为大学生及其家长追逐的目标,这往往造成了过度的竞争公务员考试不过是这一现象最引人注目的缩影如表1所示,公务员考试近年来不断升温,2014年的报名人数更是多达152万人,最热职位录取率为7192:1。

要解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思路不宽的问题,最为合适的切入点是充分发挥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以教师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为例:在进行的问卷调研中,有一道关于人生观的量表题,题目分别是“我认同父母的人生观”、 “我认同有些大学教师的人生观”、 “我认同有些大学同学的人生观”,选项是非常符合、符合、说不清、不符合、非常不符合,有37.32%的同学对认同父母人生观的题目选择非常符合或符合,14.13%的同学对认同同学的人生观的题目选择非常符合或符合,而对认同大学教师人生观的题目选择非常符合或符合选项的高达58.7 %同时,高校对大学生观念的塑造作用也不容小觑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研中,测量了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归类,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归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在“大学生”这一身份归属方面,大一和大三学生选取这一选项的最少,均为五分之一多;而大二较多,为31.52%,大四最多,接近4.0%;二、在“80后/90后”这一身份归属方面,呈现出随着年级的升高选取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为7.52%、14. 13%、17.64%、25%;三、在“未来的精英”这一身份归属上,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一学生选取这一选项的比例最高,超过60%,而大四学生选取这一选项的比例最低,仅为30%多一点,这突出表现出了大学对于大学生的塑造作用,让大学生更为理性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大学生的中产梦与中国梦大学生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是一个“中产梦”,单就这一梦想与期望来看,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潮流因为青年大学生对未来是否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期待和理想,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习近平主席最近提出“中国梦”的理论构想,大学生的中产梦与“中国梦”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短期来看,大学生要实现这一梦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摸索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冲突与危机,比如理想与现实之问的张力等,因此,根据调研的发现,我们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家庭四个方面提出如下建}义:首先,大学生实现中产梦,就要重视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尽早确立适合自身的职业观和职业发展目标大学是个体进行初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大部分大学毕业后都会走上社会工作现在的大学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小社会, “混目子”的想法并不真正适合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专业及非专业范幽内的各种知识,积极参加各类学生团体提升能力,是大学生实现中产梦的重要途径其次,大学要加强对软环境的营造,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中产梦提供支持不少大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就算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在大学中不再重视学习,奉行“60分万岁”,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成绩差会降低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降低大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中发展的信心。

大学应该重视对软环境的营造,在大学中形成竞赛学习和发展全方面能力的氛围,提升大学生对自己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和发展同时,进一步强化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之问的传道、授业的关系,加强大学生教学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使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新知识、吸收新信息、提升新思维的地方再次,社会要树立对大学生群体的信心当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一代一些学者注意到,国内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负面的,而将实地调查结果与大众媒介的报道进行比较,证实当前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独生子女形象与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就业难、大学生蚁族等报道,以及极端校园伤害案件的发生,又让公众戴上了看待大学生的有色眼镜这样的社会舆论环境不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中产梦,并促使大学生梦想成真社会应该形成较为宽松又具有引导性的舆论氛围,一方面使社会树立对大学生群体的信心,相信大学生群体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发展自身各项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中产梦和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