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事例研究:东京多摩地域的城市化进程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0MB
约3页
文档ID:188172276
事例研究:东京多摩地域的城市化进程_第1页
1/3

事例研究东京多摩地域的城市化进程 引言本章用具体的城市化事例介绍东京郊外、多摩地域的城市化进展情况多摩地域是在二战前,特别是19世纪90年代前形成的,可以说是典型的农村地区之后该地域发展很快,特别是二战后执行大规模的住宅用地计划,人口也急剧增加在日本的城市地区,特别是东京周边,民营铁路十分发达一般来说民营铁路公司也从事房地产业务,二战前,这类民营铁路公司及其他民营房地产对多摩地域的城市化做出了不小贡献二战后,日本中央政府为解决住房不足,在1955年设立“日本住宅公团”(今“都市再生机构”)这一专门机关,开始向老百姓提供低廉的住房当时,东京都政府正积极开建公营(都营)住房政府部门及机关成为多摩地域城市化进程的主角本章概述政府部门引导的多摩地域的城市化情况因为二战后多摩地域的人口增加很快,所以煤气和自来水的供给、教育、交通工具等公共服务的完善赶不上人口增加,与东京都区部之间差距扩大此差距称为“多摩地域差距”,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解决该问题是东京都政府的重要政策课题我们在此介绍该差距的内容和其解决过程一般来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像日本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城市政策、城市规划会发挥重大作用。

我们重点探讨对于多摩地域的城市化特别重要的三个法律规划,即《首都圈整备法》(1956年制定,1965年修改)、《新住宅市区开发法》(1963年制定)、《首都改造计划》(1985年制定)《首都圈整备法》的基本内容,如第二章所述,是把整个首都圈按照功能划分为几个地区,促进地区间分工但该法律的目的和各个地方的期望之间存在矛盾,使多摩地域内的部分地区围绕其法律的适用性,发生了反对该法律的活动另外,多摩地域的城市化、住宅用地化的象征是“多摩新城”建设,该建设以《新住宅市区开发法》为根据至于在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期制定的《首都改造计划》,按照其描绘多摩地域未来是大有希望的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停滞期,使该计划难以实现本章最后部分将谈及目前多摩地域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上述“多摩新城”里存在的住房老化,居民高龄化等问题第一节 多摩地域的概要如第二章所述,现在日本一级行政区之一的东京都,由区部(特别行政区部)、市部及郡部、岛屿部构成其中,市部及郡部相当于“多摩地域”,可以看作东京郊外1889年日本的市町村制度设立以后,多摩地域经过几次市町村合并,目前由26个市、3个町和1个村构成另外,1893年4月1日西多摩、南多摩和北多摩三个郡由神奈川县所辖转移到东京府(当时),东京(府)所辖区域扩大到和现在的东京都大致相同的区域(见图3-1)。

图3-1 东京都的区部与多摩地域从面积来看,东京都的总面积约为2187平方公里(2010年)其中,区部为621.98平方公里(占东京都总面积的28.4%),多摩地域为1159.89平方公里(占东京都总面积的53.0%),岛屿部分为405.78平方公里(占东京都总面积的18.5%),二战后各个地区的面积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在多摩地域,北多摩地区为262.66平方公里(占多摩全域面积的22.6%),南多摩地区为324.52平方公里(占多摩全域面积的28.0%),西多摩地区为572.71平方公里(占多摩全域面积的49.4%)多摩地域的部分地区自明治时代以来养蚕缫丝,纺织等传统工业昌盛,但是总的来看,一战(1914年爆发)以前该地域可以说是典型的农区通往东京中心部(区部)的交通很不便利,作为城市人的住房,仅指上流阶层的别墅一战结束后,随着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区部企业和工厂增加带来了明显的人口增长,在郊外、多摩地域的住宅区扩大了1922年立川飞行场(机场)建立(立川是多摩地域的一个市)该机场主要目的是军用,但是一段时间也是民用机场[1]之后该机场的周边军事设施、军需工厂等陆续建立,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集聚。

二战期间,立川地区遭到美军的猛烈空袭1945年战败后,立川机场和该地区的众多有关军事设施被以美军为主导的联合国军最高司令部(GHQ)接收后来归还了其中的多数设施,包括多摩地域的城市化所需要的土地多摩地域的城市化始于二战前,但其大规模发展是二战后,特别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期下一节主要阐述多摩地域二战后的城市化情况在东京这一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城市,城市化怎么扩大?阐明这一点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第二节 多摩地域的城市化进展一 人口迁移图3-2用每5年实施的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1920年以来东京都的人口迁移(1945年只用“人口调查”的结果)因为东京都的核心地区遭受美军的空袭,大量人口转移到其他县,所以1945年的人口比以前减少很多但是在后来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东京都人口急速增加进入70年代的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减速,东京都人口增加也停止了这个时期日本人口迁移潮流出现了相反变化,从东京都等大都市到地方圈,出现一定人口流出的现象(参见第一章)进入21世纪又发生“东京一极集中”现象,东京都的人口重新回归倾向增加图3-2 东京都各地域人口迁移(1920~2010年)从区部、多摩地域和岛屿部来看,我们能了解区部和多摩地域之间上述的人口迁移的倾向有很大的区别。

在区部(都心)中,尽管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前半期人口急速增长,但是其后半期人口增长相对缓慢,70年代后呈长期持续减少倾向后来进入21世纪人口明显增加在多摩地域中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后半期人口大幅度增加,之后,尽管增长率下降,但到现在为止人口保持着稳定增加图3-3表示多摩地域的人口在东京都的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图3-3 多摩地域人口占东京都人口的比例推移(1920~2010年)如上所述,二战前多摩地域是典型的农村地区,其人口占东京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7%~8%,且显示逐步降低倾向战败时的一段时期其比例快速上升到大约20%(其理由大概是多摩地域战灾的影响与区部相比小一些),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前半期继续保持12.3%这样的一般水平但是,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后半期以后人口比例急速上升,1990年超过了30%,之后大概维持30%的水平至今那么,多摩地域内的人口变化如何呢?图3-4显示多摩地域的三个地区,即北多摩、南多摩、西多摩的人口在多摩地域的总人口中分别占的比例图中与区部毗连的北多摩地区在二战前人口比例最高,1965年在整个多摩地域的人口中达到68.5%之后人口比例下降,2000年后维持56.6%的水平至今。

图3-4 多摩地域内的人口比例推移(1920~2010年)而南多摩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后进入稳定增长期间,住宅用地化速度提高,南多摩人口在多摩总人口占的比例1965年后转变为上升,缓慢上升倾向持续至今,2010年该比例为不到40%总体来说,在整个多摩的人口增加中,首先是北多摩的人口增加,后来增加的主要地域转移到南多摩而西多摩从二战以前到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整个时期表现为不断下降倾向,之后继续保持10%上下的水平至今二 城市化的进展本节用市域人口比率来考察多摩地域的城市化进程如上所述,目前多摩地域由26个市、3个町、1个村构成因为町、村的人口规模很小,所以目前多摩地域的城市化率(市域人口比率)大致为100%历史上多摩地域有很多町、村,且市町村的数量结构在北多摩、南多摩、西多摩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表3-1表示的城市化率的推移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如表3-1所示,整个多摩地域的城市化率在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之前的1950年仅为36.8%,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到了经济高速增长末期的1970年,该比例就超过了90%,从数字上看,多摩全域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表3-1 多摩地域的城市化率推移(1950~2000年)单位:%年份195019601970198019902000多摩全体36.861.093.296.597.898.5北多摩37.360.2100.0100.0100.0100.0南多摩35.976.690.1100.0100.0100.0西多摩36.735.849.562.877.884.8注:城市化率=市域人口/该地域的总人口。

资料来源:东京都总务局统计都《东京都统计年鉴》(2011年),原数据由人口普查结果得到表3-1 多摩地域的城市化率推移(1950~2000年)多摩地域的不同地区城市化进展的速度和程度各不相同1950年多摩三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都差不多,但北多摩在1970年首先达到了100%的城市化水平(即在北多摩地区没有町、村,只有市),而南多摩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在1960年比北多摩高一些,但最终达到城市化率100%的是1980年[2]西多摩的城市化步伐比南多摩要慢些,直到2000年,其城市化率还不到85%现在多摩地域内的3个町和1个村都在西多摩地区[3]三 土地利用的变迁然后,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多摩地域的城市化的进展情况图3-5表示多摩地域内的三个地域的农地面积比率(在总面积中农地面积占的比例)的推移在经济高速增长刚刚开始的1956年,北多摩地区总面积的37.4%、南多摩地区总面积的23.5%是农地而四面环山的西多摩,农地面积仅占7.9%如图3-5所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所有地区农地面积比率都在急剧下降,之后,在整个经济稳定增长期及停滞期该比率仍呈不断下降倾向毫无疑问多摩地域的城市化在此背景下急速推进。

图3-5 多摩地域的农地面积比率推移(1956~2010年)接着,我们考察非农地土地利用的情况非农地”包括商业地区、工业地区、住宅地区等,可以看作城市化利用的土地图3-6显示东京都的非农地面积的扩大从整个东京都来看,非农地面积从1956年的31000公顷左右,经过经济高速增长期至1980年扩大到5万公顷以上之后继续保持稳定扩大趋势,截至2010年达到56800公顷左右图3-6 东京都的非农地面积推移(1956~2010年)从不同地区来看,以上的非农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有不少差异,即在区部(都心)1956年时23600公顷用作非农地,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其扩大程度却很小可以说,在区部二战后新非农地化的余地很有限与此相反,在多摩地域,1956年非农地面积仅为7000公顷,之后,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急速扩大到2010年的大约24500公顷可以说二战后的整个东京都的非农地的扩大利用由多摩地域主导图3-7所示是多摩地域内的不同地区非农地面积比率的推移情况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前半期的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前半期,首先是北多摩地区非农地面积比率急速上升,之后,南多摩地区赶上北多摩地区提高了农地面积比率。

前者的提高有集合住宅(日语的“团地”)建设潮流的背景,后者主要受建设“多摩新城”这一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影响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南多摩地区非农地面积比率还有一定的上升,而在北多摩地区该比率的上升比较缓慢可以说,目前在北多摩地区非农地面积的扩大余地有限图3-7 多摩地域内各地区的非农地面积比率的推移(1956~2010年)图3-8显示在整个多摩地域的非农地总面积中三个地域的非农地面积分别占的比例因为比北多摩面积大的南多摩地区非农地化程度大幅提高,所以经济高速增长,后来非农地的面积,北多摩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南多摩地区的比重继续提高图3-8 多摩地域内的非农地面积比率的推移(1956~2010年)第三节 “多摩地域差距”问题为解决大城市严重的住宅不足问题,日本1955年7月设立“日本住宅公团”(现“都市再生机构”),平整大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