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议广府文化中的七夕乞巧文化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7.50KB
约8页
文档ID:188024917
浅议广府文化中的七夕乞巧文化_第1页
1/8

浅议广府文化中的七夕乞巧文化 一 一个传说,一份宝贵的遗产夏夜,天河浩渺,星汉灿烂,此时的神州大地,有多少虔诚的眼睛在仰望河汉,仰望银河两岸那两个最明亮的星座这样的凝望经历了千百年,中华大地便产生了如夏夜天空中繁星般浩广的“牵牛织女文化”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诗小雅大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从西周时的《诗经》就开始有记载的“牵牛织女”故事,一代一代传下来,既有口头传说,又有诗赋记载虽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版本,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聚焦在天上的两个著名的星座经历中华祖先不断的想象、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加工,最后形成了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亲情的坚守、对勤劳聪颖的赞颂的浪漫而美丽的传说《牛郎织女》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四个传说均与爱情婚姻有关,《牛郎织女》《孟姜女》和《白蛇传》,三个传说更是明确表达了华夏民族对完整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老的传说千百年来通过口口相传,也通过各类文字形式的积累整理,成了我们中华文化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二 一个故事,一个节日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我们在儿时都会听过在那炎热的夏夜,有风轻轻吹过,奶奶或者外婆,就会领着我们仰起头去寻找天上银河两边的那两颗最亮的星星,然后告诉我们,这就是牵牛织女星我们则对旁边两颗小星星更感兴趣,因为老人告诉我们,这小星星就是织女和牛郎的两个孩子,由牛郎爸爸用箩筐挑着,来到银河见妈妈……这样的故事小孩子特别爱听就在听故事的岁月里,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可以说是汉民族的共同节日,不同地区,节日的名称不同,有的叫“七夕节”,有的叫“乞巧节”,有的叫“女儿节”……名称内容或许各有差别,但主题都是一个——拜七仙女,祈愿赐巧思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里记载着有关七夕乞巧节的来源: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1]中国古代有四大民间传说,而能由古老传说演变为民俗节庆的就只有“牵牛织女”,其原因是,这个传说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中国汉民族特别是劳动妇女对独立自主、完善自己的向往。

广东著名民俗专家曾应枫认为:七夕节说得上是中国第一个以女子为主角的民间节庆,并形成了以乞巧为载体的民间风俗,推论开来,这个中国民间的七夕“女儿节”“姑娘节”比“三八”妇女节早一千余年三 一个盛大节日,一场民间风俗的盛宴南粤大地在古时候被称为“南蛮之地”,从秦始皇开始,南征百越,到历代官员的“南放”,宋以来的各种战争,中原人不断南迁,同时也带来了灿烂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流”过五岭之后,因巨大的地理屏障,在岭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风格独特而又生机勃勃的岭南文化七仙女的传说就这样从北方传到岭南,有关七仙女的节日也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在北宋时期,著名诗人刘克庄就已经这样歌咏粤人在七夕通宵乞巧的盛况: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可见,在宋代,在七月初七,南粤大地已经有把这一天作为一个“节”来过而且过得特别热闹的风俗作为一个民俗,南粤的七夕活动又有其独特性一)“七姐诞”女孩“耀武扬威”以南粤文化经济中心广州为核心,辐射至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属于广府文化区域这个广府文化区域不但语言相近,而且风俗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牵牛织女的故事流传到广府地区后,故事是以“七姐”为主角深入人心的。

在广府地区,民间是非常多“诞”的如佛诞、观音诞、洪圣诞、天后诞、土地诞……所以当七夕节落户广府后,就被称为“七姐诞”七姐诞当然就是要拜“七姐”,而拜“七姐”当然就是女孩子的事了到了六月初,所有待字闺中的女孩子就开始活动了她们走出闺房,去置办拜祭活动的物件,察看拜祭活动的场地、添置新衣裳,甚至走家串户,都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在此之前,她们的行动受着世俗各种礼教的限制,所谓的“三步不出闺门”这时候,她们是飞出笼中的小鸟,不仅获得了飞翔的自由,还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主人她们可以出入祠堂,在祠堂里准备节日的各项工作,还可以在祠堂里给祖先上香(若在平时,女孩莫说上香,连进祠堂都不能),可以在祠堂里唱戏因为沾了七仙女的光,此时“未嫁”成了一种荣耀,相反,已婚女子却成了“陪衬”家有女儿的妇人可以因女儿而参与“拜七姐”活动,如为她们的活动出谋献策,教她们“拜七姐”的各种礼仪和做供品的技艺因为她们也曾经是女孩,也享受过儿时拜七姐的快乐没有女儿的妇人,就只好在七夕之夜享受当观众,品评七夕作品的乐趣了文学作品里有一段这样记载广州市七夕期间未嫁的“老姑婆”过七夕的趣事:我常常停下手中的针线侧着头去偷窥身旁的二姑婆。

看她那擦了香油梳得光亮的花白短发下的圆脸;看她没有一丝皱褶的淡蓝色竹纱大衿衫此刻的姑婆,一洗管家时的干练泼辣,恬静温柔如少女放眼四顾,便发现小巷里几位被我们称作“姑”的老姑婆竟也集合似的齐齐整整地坐在自家门口操针线她们是黎医生家的彩姑,何师奶家的秀姑,老家的琴姑和哑姑还有一位嫦姑和我二姑婆她们都穿起了一色的光鲜节日盛装,在聚精会神地经纬纵横,让此刻的手工添了许多圣洁做针线时不要东张西望!”二姑婆放下手中的活儿,严厉地望了我一眼二姑婆,为什么拜七姐做针线的全都是女孩子和姑婆们没有其他人?”二姑婆把我从小带大,我们之间有一份深刻的依恋所以,我不会在乎她的恼怒因为我们这些姑婆都是女儿身,只有女儿身的人才可以拜七姐二姑婆添了一份从未有过的自豪[2](二)拜七姐,乞巧乞姻缘在珠江三角洲特别是广府地区,乞巧活动被称为“拜七姐”,姑娘们在拜七姐的过程中,摆出供案,展示了自己的心灵手巧这其中还有一个秘密的心愿,就是祈求七仙女赐予美好姻缘因此在过去,每年七姐诞期间,城市各家各户女孩都在自家的厅堂摆出由自家姐妹亲手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到拜祭时打开大门,欢迎亲戚朋友来观赏这时,有心选媳妇的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前来,通过欣赏姑娘亲手做的乞巧供品,了解姑娘的慧思和巧手。

所以,“乞巧”的过程也是“乞姻缘”的过程对此,著名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里有一段精彩描写:只见区桃穿了雪白布衫,衬着那窄窄的眼眉,乌黑的头发,在这些供物中间飘来飘去,好像她本人就是下凡的织女摆设停当,那看乞巧的人就来了依照广州的风俗,这天晚上姑娘们摆出巧物来,就得任人观赏,任人品评哪家看的人多,哪家的姑娘就体面不一会儿,来看区家摆设的人越来越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哄哄闹闹,有说有笑,把一个神厅都挤满了大家都众口同声地说,整个南关的摆设,就数区家的好别处尽管有三四张桌子,有七八张桌子的,可那只是夸财斗富,使银子钱买来的,虽也富丽堂皇,实在鄙俗不堪,断断没有一件东西,比得上区家姑娘的心思灵巧,手艺精明[3]拜七姐的尾声的祈愿,这时候,姑娘们都会双手合十,抬头向天,默默许下心愿双星渐渐分离,推远,期待的雨终于下了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如漫天星雨洒在我渴求的脸上,沁进心灵里蓦然间,我发现有一扇矮角门悄悄地移开,一个穿着云纱衣裳的身影翩翩而出我认出是嫦姑她也如我一样,举起双手,接了冷雨轻轻地洒在脸上,默默地伫立在雨中……清晨起床,二姑婆迫不及待地问我:“昨晚许了什么愿?”“嘿,真是傻女,连许愿也不懂。

二姑婆一脸的遗憾和惋惜又一个星月交辉的夜晚我依偎在母亲身旁,轻轻地把七夕晚上的一切告诉她母亲说:“难道你真的没有许愿么?唉,都怪我没有告诉你一定要许愿的么?那小时候你许了什么愿?”我向母亲怀里使劲地拱了拱母亲垂下眼睑,小声地说:“很多女孩都希望七仙女成全她们,长大找个如意郎君[4]摆七娘期间,场面非常热闹,晚上八点到十点是人潮最密集的时候青年男子三五成群,相约一起踊跃而至凡有心觅选心上人的年轻人都穿得“身光颈靓”,如果有看上喜欢的姑娘的就会找人前往说媒姑娘们也趁着这一年难得的机会,希望遇上一个如意郎君[5]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都是广州人或长期生活在广州,他们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乞巧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其细节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三)摆七娘,乞智巧在广府的七夕活动中,“拜”是一种仪式,重要内容还是在拜七姐的供案上所以,广州番禺区的潭山、凌边村,把七夕乞巧的供案称作“摆七夕”,而广州天河、黄埔区则直接把整个七夕乞巧称为“摆七娘”摆”就是放,就是把祭品放在桌子上,就是呈现千百年来,珠江三角洲女孩儿们醉心于七夕乞巧的这个“摆”,她们一年到头,仿佛就是为了这个“摆”而努力,所以,在七夕乞巧的供案上,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女孩儿们生命的绽放。

不论城乡、不论贫富,这天这夜都要绽放绽放给天上的七仙女,绽放给人间的有情人而这一天的城乡,处处是节日的景象,有供案的地方,必是人头涌动在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这样描写广州七夕供案:其陈设之中品,又能聚米粘成小器皿,以胡麻粘成龙眼、荔枝、莲藕之属,极精致,然皆艺事,巧者能之……[6]欧阳山这样描写:这七月初七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罗帐、被单、窗帘、桌围,有指甲般大小的各种扇子、手帕,还有式样齐全的梳妆用具,胭脂水粉,真是看得大家眼花缭乱,赞不绝口此外又有四盆香花,更加珍贵那四盆花都只有酒杯大小,一盆莲花,一盆茉莉,一盆玫瑰,一盆夜合,每盆有花两朵,清香四溢区桃告诉大家,每盆之中,都有一朵真的,一朵假的可是任凭大家尽看尽猜,也分不出哪朵是真的,哪朵是假的[7]广州著名民俗专家曾应枫在《纤云弄巧摆七夕》中说她不曾见过广州城市摆七夕,因为广州的七夕活动在广州城西的西关比较活跃,“文革”后,除了西关文化促进会在荔湾区文化馆摆过一次,便再没有摆过相反,广州老城区外的天河区、黄埔区、番禺区的摆七夕活动除“文革”时期外,一直坚持(番禺的凌边村在“文革”中也没有停止)。

[8]城市里的拜七姐活动所上的供品以姑娘们亲手做的各种材质的盆花、家具、服饰及点心、果品为主,还会摆上一些化妆品拜祭也是比较简单,上香、设清茶、合十跪拜等而在广州市边缘的各个乡村的乞巧活动在“巧”字上下功夫,就会精彩得多广州天河区的珠村、黄埔区的横沙村“摆七娘”活动全国闻名他们的供品以台为单位,称“七夕供案”这些供案的制作有的以几个人为单位,组成一组,也有的以祠堂为单位,整个祠堂动员起来,姑娘们做主力,妇人们做指导,男士们协助从春节过后就开始行动,到七夕期间,一台台精彩纷呈的供案摆在人们面前,有威仪十足的牌坊,有用各种农作物果实如谷粒、芝麻、瓜子等巧砌的香烛、果品,还有“七娘盆”“仙女衣”……随着时代的进步,珠村、横沙村等村落的供案制作越来越精巧,成为万人观赏的艺术品番禺区的乞巧活动更是声名远播的大制作曾应枫这样描写凌边村的摆七夕:礼堂“摆七夕”的供案丈余长,案上搭架九重公宵,神仙、瑞兽、灵禽总在云端飞舞,七仙女簇拥鹊桥,数个造型各异古装公仔,以传统故事人物为多,如:“断桥会”“穆桂英挂帅”“六国大封相”等[9]番禺区潭山村的七夕乞巧更是源远流长,1956年,潭山村制作的七夕工艺品就被选送到广州文化公园参加“广东省民间工艺展览”,荣获优秀奖,并载入地方志。

2007年,在广东省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