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孟津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研究报告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0.31KB
约10页
文档ID:188023005
孟津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研究报告_第1页
1/10

孟津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研究报告 正像国旗、国歌、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国花也从一个侧面代表着一个国家形象,是国家民族形象、精神、品质的自然载体,我国的国花虽然尚无定论,但最具竞争力的就是名花牡丹了牡丹以其“国色天香”之姿态、“雍容华贵”之蕴意,是和平、吉祥、富贵的象征,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风范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是牡丹的圣地,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洛阳被誉为“牡丹花城”,而毗邻洛阳的孟津县平乐村,充分利用洛阳牡丹的社会影响力,着力发展农民牡丹画产业,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到不满十岁的幼童,都能染翰挥毫,“男女老少皆爱画,入村遍闻牡丹香”他们的想法很质朴:“一幅画,一亩粮,挥毫牡丹奔小康”、“文化产业有前途,画好牡丹能致富”,平乐村由此形成了画牡丹画的农民群体,走向了牡丹画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农民牡丹画以其“造型逼真、构图巧妙、色彩激越、花朵艳丽、枝叶洒脱”的风格,在画坛独领风骚,闻名于世平乐村被称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今天,更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产品交易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使平乐村成为中国牡丹画产业发展中心、全国最大的牡丹画生产销售基地。

一 创意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适逢其时的时代际遇,促成了平乐农民画的发展繁荣,并铸就了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今天的辉煌一)创意园区发展历程平乐农民牡丹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书画传统的平乐农民热衷书画艺术的人逐年增多随着牡丹花会的连续举办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牡丹花城”成为洛阳的重要文化徽标,平乐村悄然兴起了牡丹画产业以郭泰安为首的几位平乐村农民画师率先自发组建汉园书画院,交流切磋绘画技艺,提高牡丹画创作水平,创作群体不断扩大创作的繁荣促使平乐牡丹画走向市场,几位有名的画家把作品销往西安、昆明等大城市,收入可观,率先致富,村民的热情被激发,学习和创作牡丹画的风气快速形成牡丹画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爱好美术的村民,也使平乐村产生了一批靠绘画实现小康的文化专业户郭泰安的巨作《中国牡丹》浓墨重彩,大气磅礴,被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作为访日礼品赠给高僧古室进荣,受到日本朋友的喜爱和追捧,其作品因此三次应邀赴日本参展,并远销海外村民郭建中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其作品《洛阳牡丹》入选“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展王建福等村民刻苦钻研牡丹绘画,其作品得到市场认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平乐村涌现出了郭泰森、郭建中、郭西凡、郭聚良、李天祥等一批水平高、名气大的农民画家,他们的牡丹画作品一方面不断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另一方面作为商品也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日本等地2007年4月,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家组建了“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并精选120多幅代表作在洛阳市美术馆举办了农民书画展,展示了平乐农民牡丹画创作的规模和水平孟津县抓住文化强省建设的机遇,加强对平乐牡丹画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多次组织平乐村农民书画家外出参观学习,组织平乐100多名画家参加洛阳市千人画牡丹迎奥运活动,着力宣传和提升平乐农民牡丹画的艺术水平和知名度、美誉度,使平乐农民牡丹画逐渐形成叫响全省、驰誉全国的知名品牌2007年7月,平乐村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首批“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平乐镇被文化部、民政部授予“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11月,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奠基项目规划占地600亩,总投资11348万元2011年4月,占地90亩的首期工程竣工,建成美术馆培训中心综合楼4663平方米,建成画家创作楼主体29幢104套,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全国农民画展暨全国牡丹画学术邀请展”2013年6月、7月,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文化企业五十强”和“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称号。

2014年2月园区荣获首批“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称号二)创意园区发展优势平乐农民牡丹画创意园区的发展得天独厚,既得益于悠久的发展历史,又得益于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时代趋势,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一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为迎西域入贡的飞廉铜马而筑平乐观,平乐村因此得名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李白据此在《将进酒》中写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闻名天下的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亦发源于这里,以此为原形而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大国医》曾风靡一时,更使平乐声名鹊起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对于牡丹画,更是情有独钟由平乐籍作曲家郭福善作曲的河南民歌《编花篮》被广为传唱:“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遍那红牡丹……”《编花篮》一歌诉说着平乐和牡丹的不解之缘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平乐农民牡丹画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明清时期,就不断涌现出闻名遐迩的绘画牡丹的农民画师,白马寺大雄宝殿的大门上,雕刻的牡丹花图案,便出自民国时期平乐村人郭漪山之手二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平乐村位于孟津县东南部,南邻汉魏洛阳故城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东接偃师市,紧临千年古刹白马寺,北依文化之山邙山,西与十三朝古都洛阳相望。

洛阳以花为媒,已成功举办31届牡丹花会,在国内外享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由于牡丹画寓意富贵吉祥,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时候,喜欢购买牡丹画作为留念,从事书画艺术的平乐村民开始将创作主题集中到牡丹上,依托洛阳牡丹花会优势平台,打造牡丹画品牌,逐渐形成牡丹画市场平乐村位居洛阳近郊,陇海铁路傍南而去,焦枝铁路穿境而过,310国道、207国道、洛常路、二广高速、连霍高速公路,贯穿东南西北,高速公路洛阳东站紧邻周边便利的交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是恰逢其时,集群优势20多年来,恰逢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时期,从文化产业被国家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打造,到文化强国;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平乐农民牡丹画不仅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也得到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细心呵护和倾力扶植平乐牡丹画创作一开始就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一批农民画家还招收来自省外的大学生以及各地下岗职工做“徒弟”,随着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规模集聚效应日渐形成,品牌优势不断凸显二 创意园区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平乐村民的自觉参与和维护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宣传营销,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平乐农民牡丹画,一开始就走市场的道路,对宣传营销十分重视,品牌越叫越响,和民权画虎村齐名,形成了“东有民权画虎,西有平乐牡丹”的局面,“洛阳看牡丹,赏画到平乐”,“平乐农民牡丹画”已成为中原文化的一张享誉全国的名片一是请进来,主动邀请媒体宣传报道近年来,孟津县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一套、中央电视台七套、河南电视台、人民网河南频道、洛阳电视台、河南日报、东方今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持续不断地对平乐牡丹画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并制作专题片4部二是“走出去”,出外交流,扩大宣传组织农民画家积极参加各类文博会、旅交会和书画展览交易会先后组织平乐农民牡丹画家在北京798举办平乐牡丹画展,连续参加三届深圳文博会,组织画家参加“中原文化新西兰行”,组织画家参与“中原文化宝岛行”,同时积极参加厦门文博会、西安文博会、长春文博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成都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内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平乐牡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使平乐画师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平乐农民牡丹画的市场价值三是搭建平台,策划活动宣传连续不断地举办了多届平乐全国农民画展、全国牡丹画学术邀请展等系列活动,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著名画家何水法、陈钰铭等亲临活动现场。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先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以“平乐模式”为提案,呼吁加强农村文化投入,并慷慨捐资100万元,助建“平乐希望画院”在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期间,都要举办一次平乐牡丹书画展,并评选“优秀牡丹画师”和“牡丹画新秀”各十名这些活动开拓了广大从业者的创作视野,提升了艺术品位和创作境界,激发了创作潜能,提高了作品质量,扩大了平乐牡丹画的文化影响和社会影响,也使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的艺术创作水准和知名度持续提升二)加大培训力度,艺术水准日渐提高平乐牡丹画产业,主体是农民,发展伊始,画师少,作品水平不高近年来政府狠抓培训,画家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传帮带”充分发挥平乐牡丹书画院的组织引领作用,聘请全镇优秀农民画家,每年由书画院组织举办3~4次牡丹画培训班,培训人次每年150~200人次与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建立“牡丹画创作基地”,实施“百日传帮带”计划,由王绣、文柳川等洛阳画院、洛阳师范学院的几十名知名画家进村、讲座、示范、点评,每人指导教授3~5名有潜质的年轻农民画家,每周两次,为期一百天二是注重培养后继新生力量,实施“三年培训”计划。

注重牡丹画梯队建设和长远发展,加强中小学生牡丹画教育采取聘请画家到学校兼职等办法,增强师资力量,在全镇中小学校开设美术课,增设牡丹画法、画技等课程,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学习牡丹画的历史文化组织师生举办牡丹画展,并评选“优秀教师”和“牡丹小画家”,激发学生画牡丹的兴趣,培养和储备牡丹画后继群体三是建立平乐牡丹画职业培训学校,实施培训正规化和常态化方案吸收更多的农民、下岗职工和绘画爱好者进村参与牡丹画学习创作,并以学校的形式进行管理,壮大画师队伍,目前已举办工笔和写意培训班多期,培训学员数百人协调市、县劳动、农业、财政等部门,将平乐牡丹画创作培训方案列入农民工创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项目,对参与培训人员给予就业培训专项资金财政补贴三)政府加强引导,产业发展越来越有序为促进平乐农民画做大、做强,洛阳市、孟津县和平乐镇政府积极转化角色,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充分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这一有形之手的引导协调作用一是加强领导,成立协会为确保平乐牡丹画产业做大、做强,平乐镇专门成立了发展牡丹画产业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平乐牡丹书画院,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协会的形式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在农民的牡丹画创作与市场需求之间搭建起桥梁。

二是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平乐镇政府设立了常年专项培训资金,洛阳市委、市政府也从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中拨出30万元给予配套支持除了牡丹画画技培训外,还着力培养了一批开拓市场的牡丹画销售经纪人启动牡丹画一条街和牡丹书画市场建设,对在平乐中心街或牡丹商贸城创办牡丹画创作室和展厅的商户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三是举办活动,组织考察政府支持平乐村主办形式多样的书画展,邀请各方知名画家和领导来平乐参观指导还组织画家外出考察市场,参加展览会、博览会如组织当地干部及农民画家到民权县“中国画虎第一村”王公庄进行实地考察,切磋画法画技,学习先进经验,拓宽发展思路四是统一行业标准,完善农民牡丹画等级评价体系实行协会统一管理,把创作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规范从业标准,阻止各种无序和恶意竞争,建立了“平乐牡丹画星级评定标准”和“平乐农民牡丹画师等级评价体系”制定牡丹画质量评判标准,画家可通过提高绘画技能,提升画作质量逐步晋级,并引导画师积极申报省、市、县美协会员资格评出“平乐十大牡丹画师”、“十大牡丹仙子”等称号对平乐农民牡丹画家根据其画技高低,划分一、二、三等级,并颁发资格证书,形成画师不断学习、画技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四)实行公司化运作,牡丹画经营越来越规范引入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