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党和政府文化建设报告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和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这一阶段也是文化发展中极不平凡的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围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具体工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效日益彰显一 文化事业投入情况的统计分析文化事业费是指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收到的本级财政拨款(或财政补贴),不含基本建设的财政拨款,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也不包括文物经费文化事业费作为反映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集中体现为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事业费持续增长,文化事业费投入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文化事业费总量仍然严重不足,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基本保证了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
一)全国文化事业费稳定增长在中央财政的带动和引导下,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全国文化事业费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比上年增加30.75亿元,增长10.5%,增幅比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92.62亿元,比上年增加69.56亿元,增长21.5%,增幅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文化事业费489.27亿元,比上年增加96.65亿元,增长24.6%,增幅比上年增长3.1个百分点(见图1)三年累计投入达1204.9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的比重”的要求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预计今后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的经费投入力度,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图1 2010~2012年文化事业费情况(二)文化投入结构有所改善在中央财政的带动和引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按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思路,文化事业费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基层、用于农村,并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通过文化事业费结构的调整,有效改善了文化民生,促进了文化权益均等化格局的实现1.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文化事业费投入资金持续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确保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2011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108.59亿元,占全国的27.7%;2012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139.53亿元,占全国的29.1%,比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今后几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的比重还将稳步提高2.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开展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离不开各级财政的经费支持2010年,县及县以下文化机构文化事业费116.41亿元,占全国的36%;2011年,县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费187.12亿元,占全国的47.7%,比上年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2012年,县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费237.02亿元,占全国的49.4%,比上年又增加1.7个百分点。
3.文化事业费逐步向群众文化倾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十二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力度,对群众文化机构的投入明显加大2012年,群众文化机构文化事业费约136亿元,占全国的27.8%,比2010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4.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257亿元,是2005年的5.6倍,年均增长2.8%此外,为支持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2010~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近60亿元三)创新文化投入方式,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改善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各级财政和文化部门在加大文化投入的同时,遵循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转变财政投入方式1.改变传统直接投入方式,建立多元投入新模式以重大文化工程为依托,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另外,全国多数地区对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了财政补助与演出场次挂钩的动态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促进了院团内部机制和服务机制的创新2.探索引入基金运行模式,激发全社会文艺创作热情如文化部与财政部推动设立的“国家艺术基金”,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20亿元(2011年安排2亿元)。
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基金,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的资金管理机制,综合运用补贴、奖励、资助等扶持方式,并通过对资助对象的监督和绩效考评,督促他们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实现用尽可能少的财政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优质文化产品的目标,同时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和预算公开3.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责任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分级投入机制,确定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共担文化经费保障机制的思路,合理界定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四)重点文化项目稳步推进文化部围绕文化改革发展这个核心,继续加强与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按照公共财政投入方向,精心策划文化项目,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继续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其中2010年投入36.55亿元,比2009年增长19.5%;2011年共投入35.97亿元,资金量比上年略有下降;2012年投入4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见图2)图2 2010~2012年中央补助地方文化工程的资金情况(五)文化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1.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相对于其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大幅增长,近几年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回落,位于0.4%以下。
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文化事业费均占财政总支出的0.36%(见图3),是“十一五”以来的新低文化事业费明显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同,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底子薄、欠账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基层地方党委、政府仍然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和正确的政绩观,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乏文化自觉文化事业费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本身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十二五”期间,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大文化的经费投入力度图3 2009~2011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文化投入结构仍不平衡尽管文化投入结构有所改善,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投入仍不平衡西部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10年的23.8元上涨到2012年的27.6元,高于中部地区,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9.14元且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欠账较多,文化设施服务半径较大,造成发展水平不均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3.体制障碍导致资金整体效益不佳近年来,中央财政配合各文化部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开展了一大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这种投入方式尽管符合当前国家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但由于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公共财政资金投向难以集中,公共文化资源存在地方化、部门化、行政固化的现象,造成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难以有效整合,发挥整体效益如何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六)“十二五”期间文化投入的重点趋向2012年6月25日,文化部财务司司长赵雯在文化部召开的“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系列——文化财政投入及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一阶段,文化部将重点在明确文化投入方向、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和改善管理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努力探索财政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增强文化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性和引导性,建立与公共财政支持方向相适应、符合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此外,文化部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八大重点,包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长效机制;加强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和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为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科学界定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建立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传承传播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推动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等等。
二 文化建设的政策指导与支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文化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是政府为处理公共文化事务、发展文化事业而制定的法规、规章、发展规划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这里所关注的文化政策主要是指201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文化部出台的指导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及政策决议一)“十一五”时期的文化政策回顾“十一五”时期文化政策的核心是确立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念的形成和传播,并将其转化为行为规范,付诸实施十一五”时期的文化政策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方面众多,归结起来,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文化政策体系;二是如何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通过调整和完善文化政策,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产业、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概念成为“十一五”时期文化政策的关键词,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
二)“十二五”时期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与规划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我国未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总体部署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的六项目标: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和提高公民素质;二是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全社会,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四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使之成为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