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及数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187725477 上传时间:2021-07-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及数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及数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及数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及数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及数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及数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及数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1 引言11.1 前瞻记忆概述11.1.1 前瞻记忆的定义及特点11.1.2 前瞻记忆的研究方法11.1.3 前瞻记忆的认知加工理论21.2 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31.2.1 个体因素31.2.2 背景任务的特征41.2.3 前瞻任务的特征41.2.4 目标线索的性质51.3 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与前瞻记忆51.4 目标线索数量与前瞻记忆62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72.1 问题提出72.2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73 实验83.1 实验目的83.2 实验方法83.2.1 被试83.2.2 实验设计83.3 实验材料编制83.3.1 被试83.3.2 材料收集83.3.3 编制方法93.3.4 统计处

2、理93.4 实验程序93.5 结果与分析103.5.1 前瞻任务表现的反应时103.5.2 再认任务表现的正确率和反应时114 讨论114.1 目标线索的效价对前瞻记忆的影响114.2 目标线索的数量对前瞻记忆的影响124.3研究的创新之处124.4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125 结论13参考文献:131 引言1.1 前瞻记忆概述1.1.1 前瞻记忆的定义及特点前瞻记忆是指记住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能力。当人们的前瞻意向形成后,并未立刻执行,而是从事其他活动后,在将来适当的时刻激活并执行意向。而意向的激活依赖于前瞻线索,由于有两种不一样的前瞻线索,所以可以将前瞻记忆分类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

3、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由外界的环境线索触发执行,例如,“看到小卖部记得买牛奶”中小卖部便是外界环境线索;另一种是基于时间的前瞻以及由时间线索触发执行意向,例如,“记得六点到小卖部”中的六点便是时间线索1。由于该论文只涉及对目标线索的特征的操控,因此下文中出现的前瞻记忆大都为事件性前瞻记忆,而若出现时间性的前瞻记忆会进行特定的说明。前瞻记忆任务的关键特征如下,首先前瞻意向是自发提取的,不必利用外在的指导语。通常是由被试自己识别指定的线索,从而提取意向,执行任务。其次,前瞻意向形成后并不能立即执行前瞻任务,在形成意向到意向的执行存在一段延迟的时间,在这段延迟的时间内,被试需要完成背景任务。再次,需中

4、断背景任务。为了执行前瞻记忆必需将注意力从正在进行的背景任务中转移到前瞻记忆任务中去。最后,意向行为存在提取背景,基于事件性的前瞻记忆其目标线索是提取;基于时间性的前瞻记忆,时间是其特定的提取背景2。近年来的关于前瞻记忆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这两种进行开展。1.1.2 前瞻记忆的研究方法目前出现过的关于前瞻记忆的研究,从早期到现在大概有过四种研究方法,这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而且到了最后提出的自然情景法更是趋于完善。第一种关于前瞻记忆的研究法是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询问被试是否记得某件事情,以此来调查被试的前瞻记忆。虽然这一种方法较为简便,施测的难度也并不大,但是也正是由于调查法过于简便

5、也导致了其研究的不透彻。采用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的研究被试的前瞻记忆,因为该种方法并不能研究被试对于前瞻线索的记忆情况,而只是简单的得出一个主观的答案。第二种研究方法是自然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者给被试布置一个在平时生活中进行的任务,以此来研究被试的前瞻记忆。例如,让被试记得明天九点到达实验室。采用这一种方法得出的前瞻记忆成绩,是以被试完成的程度进行评价的,也即是看被试是否能够记忆需要完成的内容。在自然的情景下进行的研究,其优点是贴近生活,具有比较高的生态效度,能够获得跟生活更贴近的研究结果。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有一定缺点,正是因为实验在完全自然的情境下进行的,因此实验者对环境的控制便少了许

6、多,由此许多无关实验的因素都不能得以控制,产生的误差也会由此增多3。第三种方法是实验法,这种研究前瞻记忆的方法最早是由Einstein等提出的,即利用实验程序来研究前瞻记忆,是一种双任务的研究范式1。而这范式也是目前在实验室的环境下研究前瞻记忆使用较为广泛的范式。在这种实验程序中,被试需要完成前瞻任务(一般是识别某种特定的东西并作出判断)和背景任务。在实验中,这两个任务被试都需要完成。而于前瞻任务有关的目标线索是出现在背景任务之中,被试需自发由目标线索提取意向并执行前瞻任务。实验法相比与自然情景法,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可以在实验中严格地控制无关变量,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二是可用计算机收集被试的成

7、绩,更加的精准快捷。但是由于对实验的严格控制,也使得实验法的生态效度较低,与日常生活相差较远。第四种方法是情景模拟法。这是为了克服实验法与自然情景法的不足,有研究者便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情景模拟法。在这种方法中由实验者模拟一个自然情景,并将前瞻任务穿插其中。这样,该研究方法便不仅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也能很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1.1.3 前瞻记忆的认知加工理论目前有三种较为典型的关于前瞻记忆的认知加工理论,其说法都不大一致,各有各的研究证据,这些理论看似不太想相同,其实都是在探讨在前瞻记忆任务的过程种,对于目标线索的提取是否需要分配一定的注意资源。因此才得出了以下三种主要的理论。第一种是

8、由Einstein等最早提出了自动激活理论。这种理论便认为在前瞻记忆任务中对于目标线索的提取不需要分配注意资源,也即是当被试记忆一个目标线索之后,当目标线索出现时,不需要意志的努力,便能够把前瞻记忆提取出现,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即该理论认为前瞻记忆的提取是一个自动加工的过程。该理论对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的解释如下:被试在刚开始接受到目标线索信息时,便会与即将完成的前瞻任务的特定行为进行一个联结,之后因为被试并没有立即进行前瞻任务,而是去完成背景任务,因此这一个联结便会从被试的工作记忆中暂时的消失而进入到阈下状态4。在这个状态中,有关于前瞻记忆线索的信息会便得较为敏感。接着,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倘若

9、被试觉察到目标线索,在这个状态将会被提升到阈上状态,也即是被试对于之前目标线索与将完成的亲啊站任务的记忆在此时进入到被试的意识中,其意识沿着目标线索行动的路径前进,前瞻任务得以完成。第二种理论是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被试进行前瞻任务的时候,需要事先将一定的注意资源放在将要完成的前瞻任务上,也即是在完成背景任务时需要分配出一定的资源到即将完成的前瞻任务上,这便是一种预备注意的加工状态。该理论任务被试需要一直保持对意向的记忆并时刻检查它的出现即是执行前瞻任务前的准备状态。即使目标线索还未出现被试依然需要时刻注意可能出现的目标线索,在这过程会消耗一定的注意资源。第三种理论是多重加工

10、理论,该理论是由Einstein和Mc Daniel提出的5。该理论可以说是前面两种理论的结合,即认为前瞻记忆的提取可以不需要分配注意资源,也认为前瞻记忆的提取在有些情况下是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也即是前瞻记忆的提取并不是完全是自动化的加工,或者是完全的控制加工,而是一种有以上两者结合起来的多重加工的过程。但是前瞻记忆的提取什么时候需要注意资源的分配,则是取决了许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在下文进行展开说明。1.2 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1.2.1 个体因素近年来对年龄因素是否对前瞻记忆有影响,出现了年龄-前瞻记忆悖论。这种悖论是指将老年被试与青年被试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下完成前瞻任务的成绩进行相比时结果不一

11、致的现象。当实验是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即让被试完成相关的实验范式的实验,在这种情境下进行的实验时,老年被试的成绩会比青年被试的成绩差;而当实验时在自然情境的环境进行,测试被试的前瞻任务表现时,老年被试的成绩会比青年被试的更好。研究者除了探讨对主体因素如动机水平、责任心、生活状态以及外部帮助与提示等对前瞻任务表现的影响外,还对任务自身的特征这一因素进行探究6。研究者将处于各个年龄段的被试安排在不一样的任务情境和任务性质的实验中,从而开展研究,进而对各个年龄段的被试不相同的任务情境与任务性质的日常前瞻记忆的表现进行探讨,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为了更深地探讨不同年龄在日常前瞻

12、记忆的表现中的差异,可以通过更多的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如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元分析等6。在个体因素中除了年龄这一因素的影响外,也有研究者发现不同的人格特征完成前瞻任务的成绩有所差异。孙莹莹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人格的被试出现了前瞻记忆任务表现的不同,A型人格被试的表现会更优于B型人格的前瞻任务的表现7。但是,袁宏通过人格问卷的调查,将被试分为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探究不同的人格被试在前瞻记忆任务的表现中是否有差异,其研究的结果是:不同人格的学生在完成前瞻任务时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其成绩在完成背景任务时有所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不同人格者在进行前瞻记忆任务过程时的在注意分配的策略上存在差异8。同样探讨人格

13、类型对前瞻任务的影响的还有高莹的研究,其研究也发现不同的人类类型因素对前瞻任务的表现并没有显著的不同9。1.2.2 背景任务的特征在实验的情境下考察前瞻记忆的表现大多采用的是双任务的实验范式,即包含前瞻任务和背景任务,而被试在实验的过程中都需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因此,被试的前瞻任务表现就有可能受到背景任务的影响。田翠的研究中,设置背景任务的不同变化,考察背景任务变化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其研究发现,当背景任务发生变化时反而不利于前瞻记忆任务的表现10。1.2.3 前瞻任务的特征关于前瞻任务对前瞻记忆表现的影响研究中,大多研究的方向为改变前瞻任务的性质,大的方向可以分为事件与时间性的前瞻任务。而在事件

14、性的前瞻任务中的又可以分为记忆图片,记忆数字,记忆英文等等。除了改变前瞻任务的性质进行的研究外,还有改变其重要性进行研究的,而且结果大多表明重要性的改变,会影响到被试的前瞻成绩。有研究者便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前瞻任务的重要性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表现成绩。在陈幼贞中被试分为两类学生,一类是在校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另一类是在校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实验中这两类学生都会得到重要性与非重要性的前瞻任务提示,而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看学生的成绩是否会受到前瞻任务重要性的影响,以此对现实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此研究结果说明,当前瞻任务的重要性被着重强调时,在实验条件下前瞻记忆表现有所提高11。1.2.4 目标线索的

15、性质近年来,关于目标线索的显著性对前瞻记忆的影响研究中,有的研究表明当目标线索越显著时越能促进前瞻记忆的表现,而有的研究则发现单独的目标线索显著并不能提高被试完成前瞻任务的成绩。胡锦慧探讨编码方式与线索显著性这两素对前瞻记忆任务的影响。其中编码方式有两个水平,分别为书写和口头复述;线索线索显著性也同样有两个水平,分别为非显著和显著。在此研究中的实验采用的是混合实验设计。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显著的线索,当目标线索有显著性时,前瞻记忆任务有着更好的表现,即能够促进前瞻记忆任务的表现。但是,编码方式在线索非显著时对前瞻并没有促进的作用,在线索显著时才对前瞻记忆任务有着一定的作用12。在周圆等研究者的研究中也发现同样的结论,即线索的显著性也能促进前瞻记忆的表现13。而张利增、权朝鲁、李寿欣研究了事件性前瞻记忆任务的表现是否会受不同的提示的影响,在此实验中研究者设置了两种不同的提示,一种是活动提示而另一种是目标的提示。其研究结果表明,只对被试进行目标提示时其前瞻成绩没有变化,对被试只进行活动提醒时其成绩也没有变化。但是当研究者同时设置两种提示时,被试的前瞻成绩相比之下有显著的变化14。1.3 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与前瞻记忆在探讨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对前瞻任务的成绩的影响时,主要是研究目标线索正负两种情绪特征对前瞻成绩的影响,而目标有的有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果都不大相同。在M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