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

上传人:副** 文档编号:186897623 上传时间:2021-07-2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以“细心观察”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三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这三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学本单元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揭秘,拓宽视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写作方法;在教学内容时体现“细心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单元目标:1.会认24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

2、音字,会写40个生字。2.积累词汇,准确把握句子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积累关于气候的谚语。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4.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5.通过口语交际,懂得正确的用眼方法,爱护自己的眼睛,在交流中,注意说话的音量,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6.培养观察兴趣,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善于发现新事物。单元重难点:重点:1会认24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2.积累词汇,准确把握句子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积累关于气候的谚

3、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与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难点:1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2.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分析原因,交流如何保护视力,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3习作要求学生连续观察,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作者的表达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单元教学措施:1.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2.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3.教学时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

4、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4.通过游戏,看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针对“爱护眼睛 保护视力”发表意见,讨论制订解决近视问题的办法。5.结合课文提示进行习作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互评法互相点评习作。6. 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单元课时安排:内 容课 时备注9.古诗三首3课时10.爬山虎的脚2课时11.蟋蟀的住宅2课时口语交际三1课时习作三3课时语文园地三2课时单元检测三3课时9古诗三首(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

5、个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 暮江吟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6、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3.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1、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学习会写字“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3、理解题意。这首诗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

7、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看诗题,指名回答。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5、出示学习目标:(略)二初读感诗意1、自学要求一: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

8、音、评价。3、诗意理解: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说一说吗?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自学要求二: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因

9、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3.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自学要求三:自由朗读三、四句,思考:这两句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

10、到最后一句诗) 4.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5.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3.小结学法: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五、延伸展诗兴

11、同样是歌颂明月,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指名学生背诵已经掌握的描写月亮的诗,然后师出示四句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齐诵)六、当堂训练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日暮( m m) 吟诵(yn rn ) 瑟瑟 (s b)2.辨字组词。幕( ) 吟( ) 似( ) 暮( ) 拎( ) 拟( ) 3.理解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 _七、作业布置:背会古诗;完成学习之友第四题。板书设计暮江吟白居易残阳 铺 景色美丽 江水 瑟瑟 红 可怜 露似真珠 月似弓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正确认

12、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重点)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重点)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难点)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难点)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1播放庐山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回忆望庐山瀑布,引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和庐山有关的诗。(板书:题西林壁)3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4. 出示学习目标(略)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一:(1)试着自己读,并找出难写的字。(2)同桌互相读,对照注释交流诗意

13、。 2.解决疑难字,指名读诗。3.师指导全班读诗。(1)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出节奏。(2)学生尝试按节奏读诗。(3)师指导全班读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三、汇报交流,感悟诗意1出示自学要求二:思考:(1)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前两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呢?2全班交流归纳诗意。(1)前两句写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美景。假如你身在庐山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我站在庐山的 ,看到庐山像 。 (2)后两句写了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到全景的感慨。 3理解升华:刚才同学们非常准确地理解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各组交流后汇报)4师:大家说的不错,老师更想知道这首诗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全班交流收获:思考: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的道理与哪些成语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