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186653351 上传时间:2021-07-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策略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前言6一、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原因9(一)何谓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9(二)当前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存在的问题10(三)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存在问题的背后原因12二、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及其意义14(一)何谓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14(二)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的意义14三、优化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的要求16(一)具有科学的梯形年龄结构16(二)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16(三)具有互补的气质性别结构17(四)要有恰当的职业角色定位18四、优化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的策略19(一)提高职业声望,走专业化的道路19(二)正视问题,分解困难,克服过度焦虑20(三)摆正心态,认清

2、岗位性质,培养职业认同感21(四)停止盲目攀比,正视自己的差距,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21结论22参考文献23致谢25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策略研究摘要:高校秘书作为高校运营的中枢系统的一环,由于长期处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加上自身个性、秘书团队、上级领导的影响,容易引发职业倦怠、焦虑、自卑以及嫉妒等心理问题。这些不良情绪都不利于高校秘书群体的协同合作。基于此,本文从高校秘书的现状出发,从群体心理结构入手,分析高校教学秘书群体心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探究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并归纳出优化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的策略,以期推动高校秘书群体工作的良性发展。关键词:高校秘书;群体心理

3、结构;心理结构优化A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optimizing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College Secretary GroupAbstract: As a part of the central system of university operations, university secretaries are pron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job burnout, anxiety, inferiority, and jealousy due to their lon

4、g-term high-pressure working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personality, secretarial team, and superior leadership. These bad emotion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college secretary group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ec

5、retaries, starts with the group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college teaching secretaries, and explore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college secreta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

6、nd summariz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group psychology of college secretaries Structural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ecretarial work.Keywords: College Secretary;Group psychological structure;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前言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各地高校,一个组织顺利运行的背后总有一个得力的辅助班子在努

7、力工作。秘书,作为现代各类组织运行的中枢系统的一环,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还是领导的“智囊”。一个秘书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每个组织背后都有秘书人员组成的秘书班子辅助领导工作。但是秘书也是人,面对千篇一律的事情也会产生情绪,加之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工作的繁重,由此产生焦虑、厌烦、自卑以及嫉妒等消极的心理问题。心理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消极情绪像病毒和细菌那样具有传染性,而且传染的速度非常快,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只要20分钟,一个人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在一般的高校组织机关的办公室中,往往是由几个或是几十个秘书组成的秘书班子同时处理不同的秘书工作,班子中一人产生不良情绪,一定时间内总会影响到相邻的同事

8、,这种传染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高校、党政机关等办公室的工作效率高低不仅与秘书个体的各方面素质有关,而且还与秘书群体内部成员的配合融洽度相关。因此,一旦有人出现不良情绪,必然影响整个秘书班子正常有序的工作配合,这样办公室的工作效率下降就是必然的事情。对于如何有效处理不良情绪,这仍是许多秘书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许多组织单位要重视的问题。特别是高校秘书这一群体,它直接影响着高校的运转,我们应该重视高校秘书群体的心理结构,并想方设法优化它。目前,国内关于高校秘书心理结构的研究多出现于学术论文和教材中,如赵中利、赵昕的现代秘书心理学、侯典牧的现代秘书心理学、史玉峤的秘书素养与修养通论以及陈国海的管理

9、心理学等等,还有相关的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也涉及这一专题的研究,它们多从秘书心理调适、职业幸福感以及职业倦怠等方向去探析。在这些教材和论文中,有的研究秘书群体心理本身,但仅在理论层面分析,有的是通过现实中秘书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这一群体对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来引出秘书群体心理结构的问题,但都只是用理论去解说问题的本身,且大多数论文与教材多是研究企业或党政机关秘书群体,而面向高校秘书群体的研究少之又少。在国外,关于群体心理研究最初是从个体的研究开始,如个体的人格理论,其中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科斯塔等人在1989年提出的“五大个性模型”,从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稳定性以及开放性对人的个性进行评价。国内

10、学者将这一模型应用到秘书工作中,检测五种个性因素维度的变化与秘书工作的匹配程度。类似的个性理论研究还有卡尔特的16种个性因素理论。个体的个性、气质影响着群体的构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dgar H.Schein(埃德佳沙因)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群体是由相互交往和认知并体会到他们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人员组成的。”1肖(Shaw,1981)认为:“群体由两个或更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体所组成。他指出,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群体成员间有着彼此的互动,而且群体的存在是有原因的。”2,而贝克(Back,1977)认为:“对群体概念的理解,关键是它的所有成员彼此之间必须有一种可观察到的和有意义的联

11、系方式。”2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群体是具有多含义的一种混合体,它是一群以某种方式紧密相连的人,也是通过某种纽带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不同程度内聚力的一群人。群体的出现必然衍生各式大小的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群体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群体的性质、结构、作用和活动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美国心理学家梅奥(Mayo,George Elton)最早在霍桑实验中提出根据群体内各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群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结构也必然面临更新优化。群体优化要着眼于内部成员的有效搭配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大多研究学者着眼于关注群

12、体的外部发展,而内部发展例如群体内部结构优化涉及的成员年龄、知识能力、互补的性别、完整的角色结构等很少深入探究。其中,群体成员心理结构优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内外学者对于秘书群体心理结构的研究也多局限于企业秘书群体,且双方对于“秘书”这一职业与国内见解也有差异。总的来说,目前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能够重点研究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优化的专著仍然稀缺。因而,本文针对群体心理结构优化这一问题,主要以高校秘书群体为研究对象,弥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忽视。本文通过查阅现代秘书心理学秘书素养与修养通论秘书学概论等相关文献,掌握相关理论依据;以相关案例为剖析对象,研究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的特征,从高校秘书的现状

13、出发,剖析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优化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的建议,以期推进高校秘书群体的工作。25一、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原因 (一)何谓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高校秘书群体也可称为高校秘书班子,是对同类型的高校秘书人员组成的工作群体的称呼,它的出现保证了领导班子的顺利开展。高校秘书处在大学工作运行的中枢神经位置上,要保证工作高效运作就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结构。高校秘书群体涉及秘书人员之广,主要有高校秘书有高校行政秘书和高校教学秘书,本文集中研究的对象为由高效教学秘书和高校行政秘书组成的高校秘书群体。最早对“群体”一词提出理论依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Edgar H.Sc

14、hein(艾德佳沙因),他认为“群体是由相互交往和认知并体会到他们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人员组成的。”11977年,心理学家贝克(Back)认为:“群体是所有成员彼此之间必须有一种可观察到的和有意义的联系方式;个体间的互动使人们成为一个群体,并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而到了1981年,心理学家肖(Shaw)则认为,群体由两个或更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体所组成。他指出,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群体成员间有着彼此的互动,而且群体的存在是有原因的。2高校教学秘书群体组成中也必然存在使其相互满足的共同特征,唯有此,才能维系、协调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群体是具有多含义的混

15、合体,它是一群以某种方式紧密相连的人,也是通过某种纽带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不同程度内聚力的一群人。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看似杂乱无章,但各种心理现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能够构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个体存在心理活动,各类型人组成的群体也自然而然有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分为群体归属、认同以及促进心理。4群体能否为成员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不同的拼盘标准。因此,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是指高校秘书在群体工作中受组织影响的作用,在认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动机、理想等心理品质方面形成的一种动态综合体。(二)当前高校秘书群体心理结构存在的问题高校秘书群体作为协调高校工作有序进行的中枢系统的一环,其不仅要处

16、理好各种繁杂的事务安排,出色地完成领导下派的工作,还要无缝对接后边的交接工作。长期在高强度、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工作,高校秘书(包括行政秘书和教学秘书,有时两者是同一人)出现不良情绪的几率会逐渐攀升。1.职业倦怠因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教学秘书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各类事务性工作。在张铮的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状况及对策研究以TC大学为例指出:“TC大学参与MBI职业倦怠量表测试的高校秘书中,普遍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问题,虽然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其中,低成就感这一项最为严重,个人的低成就感比例已经占70.4%;另外,情感衰竭也较为严重,高度的情感衰竭占11.1%,去人格化问题目前尚好,但中度去人格化已经占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