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5442714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碟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反映科举制特点的是()A重视门第B唯才是举C差额录取D自由报名2.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A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B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C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D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3.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

2、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缓和4.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外进行大规模屯田,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5.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

3、地制度变化6.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7.下图是广东怀集县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此饼最有可能出现在()A北魏B隋朝C唐初D唐中后期8.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4、性9.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10.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

5、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材料二: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

6、舍人才的因素。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朝推行察举制和察举制被称为“公选制”的原因。(2)据材料二,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的选官方式有何新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1.答案:D 材料“投碟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说明科举制不受达官贵人的引荐,可以自由报考,故排除A项,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录取标准和录取程序问题,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2.答案:C 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变成“参总庶务”的政务官,可知宰相决策权力弱化,使君主的决

7、策权力得到增强,故C项正确。3.答案:B 材料中的观点是唐初的三省制接近“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可以断定当时的三省制不仅对宰相有权力要求,同时对皇帝也有相应的权力限制,依据题意,B项说法正确。4.答案:B根据所学,唐朝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尚书省下设的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故答案选B项。5.答案:B 材料体现了由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导致赋税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

8、C项;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6.答案:B唐朝时期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材料描述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具体行政过程,进一步印证了三省之间的相互制衡,最终达到分散相权的目的,故选B项。7.答案:C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故选C项。8.答案: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使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C选项符合题意。9.答案: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税法的特征,

9、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D项;A、B、C各项所指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10.答案:C 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材料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项错误。11.答案:(1)推行察举制的原因:国家建设需要对新选拔的官员提出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被称为“公选”制的原因:察举的人才来自民间,且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被察举的机会,且与出身没有关系;被察举人是由乡里的人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一人决定的。(2)变化: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人才选拔制度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选拔人才的标准不能过于单一;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