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5442633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8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2.利用唯物史观掌握三国末年至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3.根据时空观念,知道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与地理区位,读懂相关的历史地图信息。【学习重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割裂的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北魏

2、孝文帝的改革。【教学过程】导入 农耕民族指长城以内,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游牧民族指长城以外,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 董耀会 长城沿线的农耕与游牧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政权建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三国相争: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西晋的建立与灭亡(1)建立和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西晋的灭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

3、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拓展 (从291年到306年),西晋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了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二、东晋与南朝1.从东晋到南朝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其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南朝。 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乃至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歕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颜氏家训涉务篇2.士族的兴起(1)成因:自三国、西

4、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2)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3.江南的开发(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南方农业、手工业都有明显进步,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处于对峙状态,东晋南朝逐渐处于下风,到陈朝,覆亡大局已定。对应习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A.南方

5、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材料反玦出东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状况, 故A项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同时种植经济作物,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项正确;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经济重心与租佃关系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三、十六国与北朝一个胡族乘时崛起,介入北方政治冲突,立国建号,一时貌似强大,经过后继民族几个浪潮的冲击

6、,立刻趋于瓦解。再来一个胡族,过程大致如此。 田余庆拓跋史探1.“十六国”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这些政权都采取了汉化政策,但民族隔阂依然广泛存在。 2.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失败,稍微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3.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改革。道武帝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生产方式转型民族走向融合国家走向强盛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国家实力增强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全面汉化社会风俗同化(2)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

7、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4.北朝与隋朝的统一(1)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2)隋朝的统一: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对应习题有学者指出,就在

8、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孝文帝改革废除了汉族的旧俗B.胡服禁令遭到了各族的反对C.民族交融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D.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较密切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要求鲜卑族改穿汉服,而汉人中开始流行胡服,这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较为密切,故D项正确,排除A、B两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但材料并不能说明民族交融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排除C项。【课堂探究】师:设问: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生:合作探究并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1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2经济上: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3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4民族关系上: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