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5442612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2.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3.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

2、的出现4.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反复,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子隐遁竹林、纵情山水。此后,种竹养竹、咏竹画竹逐渐成为风气。这反映出当时()A江南开发和种植业的发展B文人士大夫对人格精神的追求C士族子弟在政治上的失势D三纲和五常等伦理规范的确立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 B贾思勰C祖冲之 D郦道元6.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C.提倡儒学复兴

3、运动,力图重建信仰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7.辞海解释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使用到现在。该字体是()A隶书 B行书C草书 D楷书8.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A书法与诗歌得到了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9.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后人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

4、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10.2016年中国政府为推动中印两国交流,在印度那烂陀重新启动了修建玄奘纪念堂工程。修建中的玄奘纪念堂的建筑风格可能是()A.道教庙宇B.佛教寺院C.天主教教堂D.伊斯兰教清真寺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

5、、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答案:A “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道教和儒学的问题,故B项错误;“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不

6、能说明佛寺的集中,故C项错误;“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只能说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结合,与世俗化无关,故D项错误。2.答案:C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休耕轮作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提高地力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否则劳而无获,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进技术的内容,故D项错误。3.答案:B“道教典籍”“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教的发展情况,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学说发展中吸收了儒家思想,不能得出儒本道末的结论,C项错误;

7、材料没有体现道教危机的内容,D项错误。4.答案:B从纵情山水看出文人士大夫“越名教而任自然”,养竹咏竹更体现“竹”之气节,体现其人格精神上的追求,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与魏晋时期的政治特征不符,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5.答案: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故选C项。6.答案:D “今也举夷狄之法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的意思为: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

8、了?由此可以看出韩愈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故D项正确。7.答案: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楷书兴起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而且其字形“形体方正,笔画平直”,D项正确;隶书始创于秦朝,排除A项;行书不具有“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特点,排除B项;草书与材料中“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不符,排除C项。8.答案:B“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但同时“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属于诗人,但同时“也有书法作品传世”,以上信息说明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选B项。9.答案:D 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

9、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始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于四方”,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10.答案:B 唐朝高僧玄奘去天竺求取佛法,促进了古代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11.答案:示例一: 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示例三: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