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5442577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_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_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_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_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在被考古学家们认为是夏都遗存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发现“井”字形的城市主干道,以及被道路和城垣划分为若干方正、规整的城市区域。这些发现说明夏朝A统治疆域辽阔B城市基础设施完备C统治格局有序D注重道路交通建设2据“清华简”记载,“商邑兴反,四方祸乱未定,多侯邦伯,率去不朝”周公与周成王出兵平定叛乱后,“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据此可知,西周A分封制宗法制的推行巩固了统治B大规模分封始于周公和周成王时C重视血缘关系对巩固统治的作用D对古代帝王后代都进行严格管控3受封地属于殷商故地的鲁、卫两国,周王嘱其“启以商政,疆(强)以周索(法度)”;分封

2、地在所谓“夏墟的晋国,有大量原住民,且周边戎狄环伺,周王嘱其“启以夏政,疆(强)以戎索(法度)”。这表明西周A利用血缘维系地缘政治B地方权力集中于周王C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D继承夏商的政治制度4杜佑在通典职官中说“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国家安定B宗法制未能长久维护周王朝C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D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5商朝王位继承本来以兄终弟及为主,国君即位时年纪较长,对民情有一定了解,统治较为得法。自第26任商王庚丁时起,

3、继承法改为父死子继,新君养于深宫。尚书无逸有云:“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据此不能得出A商朝政治加速腐败B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C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D商朝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6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它是封建土地私有制B土地世代享用,可以买卖C奴隶主强迫奴隶、庶民耕种土地D它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7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姚河塬遗址中,发现有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艺的铸铜作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刻字的卜骨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可能存在的现象是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的出现 定居和

4、原始村落的形成 手工技术的进步殉葬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早期文字符号的出现ABCD8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入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母系氏族社会D父系氏族社会9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以下关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说法正确的是A私有财产的出现B社会分工的发展C农业畜牧业产生D阶级和国家产生10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

5、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11春秋时期,天子正妻称为后,庶妻被称为次妃、嫔、世妇等。诸侯之正妻称夫人、元妃,庶妻为如夫人、次妃或二妃、下妃等。这一规定A反映出周天子大宗地位逐渐丧失B有利于家国内外的宗法化管理C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已名存实亡D说明权力继承世袭化开始形成12礼记.王制列举许多不鬻于市的东西,其中包括“五谷不时(即不合时令的作物)”“果实未熟”“不到砍伐时期的树木”“不到捕杀时期的禽兽鱼鳖”。这体现了古代商业政策A严格限制商人活动B蕴含朴素的生态意识C利于各地商品流通D易致市场商品的匮乏13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

6、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这一现象有助于A扩大国家统一局面B突出血缘宗法色彩C调整地方行政体制D大一统观念的形成14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出土文物类型相似。同时,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存在高度相似性。这说明A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C古蜀文明长期领先世界D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15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将太甲放之于桐宫 ,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等。对于这些情况时人不以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对周厉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讳

7、地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君王于彘。”这反映了当时A政治局面动荡不堪B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带有原始民主传统D宗法制的逐渐崩溃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在井田制,下面是“庐井有伍”,即田地和农民,都是有组织的,组织即村社,国家通过村社来控制农民,战国则不然,井田上的村舍这一中间层次没有了,国家直接把小块田地颁授给每户农民。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提及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

8、,指出战国的土地制度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有何影响。参考答案1C【详解】据题意可知,河南二里头遗址中城市中道路规划整齐有序,这说明统治格局有序,故选C;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夏朝的统治疆域辽阔和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排除AB;城市格局有序不代表注重道路交通建设,排除D。2A【详解】根据“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西周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A正确;始于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B;“殷民”与周代并没有血缘关系,排除C;D项太绝对,排除D。3C【详解】据题意可知,周王对分封于商、夏故地的诸侯都强调要顺应当地的传统,同时宣扬周王朝的文化,由此可

9、知西周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故选C;材料体现的是周王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因地制宜,没有体现利用血缘关系,排除A;周代的地方权力并没有集中于周王,排除B;周代开启了新的政治,并没有继承夏商的政治制度,排除D。4C【详解】根据材料“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可知,材料内容大意是作者认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如分封制初期利于国家安定,但是后期造成分裂动荡,因此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C项正确;材料表明分封制初期利于国家安定,但后期则造成分裂动荡,因此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封制度初

10、期利于国家安定,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对于制度的得失评价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没有体现宗法制是否长久维护周王朝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但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所反映的主要观点,D项错误。5D【详解】题干只提及商王继承方式的变化,并不能得出商朝的政治结构特征,D符合题意;继承方式的变化使得新继任商王不了解国情民情,容易导致政治腐败,A不符合题意,排除;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属于宗法关系内容,说明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B、C不符合题意,排除。6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井田制之下,奴隶主强迫奴隶

11、、庶民耕种土地,C正确;井田制是奴隶制时代的产物,排除AD;它不能买卖,排除B。7C【详解】题干主旨是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聚落形态、高级墓葬、手工作坊和刻字的卜骨等,符合题干,殉葬不可能是当时的普遍现象,错误,故选C,排除ABD。8D【详解】根据材料“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结合所学可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9C【详解】人类文明产生前,在一些地方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故选C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

12、财产,排除A项;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在农业畜牧业产生之后,不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排除B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和国家,排除D项。10D【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11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天子正妻及庶妻的称呼与诸侯之正妻及庶妻称呼不一样,结合知识

13、可知,这是宗法制下尊卑、等级的严格体现,这一规定有利于家国内外的宗法化管理,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ACD的说法都与题干无关。12B【详解】“不到砍伐时期的树木”“不到捕杀时期的禽兽鱼鳖”体现了古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故选B;材料重点强调按时令采伐农作物和进行捕猎活动,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非突出对商人活动的限制,排除A;材料禁止不按照时令采伐农作物和进行捕猎活动,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商品流通,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13A【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地方诸侯拥有诸侯国内统治权力和军事征伐权,这有利于地方诸侯开拓疆土,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范围,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宗法

14、的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大一统观念,排除D。14B【详解】三星堆与黄河流域、成都全沙遺址出土的文物具有相似性,说明不同地区的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体的特征,故B正确;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均不符合題意,古蜀文明领先世界与材料无关,排除A、C、D。15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国君因为暴虐无道而被国人放逐,这说明这一时期国君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体现了早期原始民主,所以C正确;国君因为暴虐无道而被国人放逐,这与政治局面动荡不堪无关,所以A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建立起君主专制,所以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崩溃,且材料内容与宗法制

15、无关,所以D错误。16(1)土地制度:井田制。特点:土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劳动者集体耕种,收获物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只有使用权。(2)土地制度: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不同:农民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影响: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诸侯争霸称雄奠定了物质基础,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详解】(1)根据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可得出,孟子提及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根据材料一“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并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的特点是:土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劳动者集体耕种,收获物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只有使用权。(2)根据材料二“战国则不然,井田上的村舍这一中间层次没有了,国家直接把小块田地颁授给每户农民”,可得出,战国的土地制度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