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5442542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为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下图民族交融示意图反映了五世纪末的一次重大改革,推行这一改革的少数民族是()A氐族B鲜卑族C匈奴族D羌族3.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

2、一4.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5.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6.东晋初年,祖逖率宗族子弟渡江北伐,收复黄河以南,使北方势力“不敢窥兵河南”;后因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以防御王敦。祖逖的北伐事业也就

3、此告终。这说明了()A北方势力未对东晋政权构成威胁B东晋君主能够有效控制士族势力C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D南北士族能较好地合作服务政权7.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其根本目的在于()A密切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B稳定鲜卑社会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8.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9.

4、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10.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吴蜀东晋西晋南朝宋、齐、梁、陈AB CD1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

5、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1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重要产粮区。这表明()A军事战争决定经济兴衰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南方农业技术更加先进D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3.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14.宋书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

6、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A.少数民族内迁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15.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北方政权逐渐壮大的基础主要是()A长期混战 B民族同化C淝水之战 D民族融合16.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17.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

7、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材料可以论证()A古代人口流动属两晋最快B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C文帝掠夺劳动力所造成后果D民间自发人口迁徙的影响1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19.根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

8、.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20.据晋书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A.孙吴B.西晋C.东晋D.刘宋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

9、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2)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1.答案:C孝文帝改革使内迁民族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加速了

10、北方内迁各民族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这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故选C。2.答案:B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3.答案:A 材料“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的意思是: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

11、观念,A项正确。4.答案:B淝水之战中前秦民族隔阂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导致其败亡,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还没有完成封建化,排除C项。5.答案:B 甘肃处于中国北方,“汉人胡食”说明北方汉人的生活饮食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故B项正确。6.答案:C材料“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说明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故选C项。7.答案:C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当时希望得到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与这些世家大族联

12、姻,以拉拢其支持政权,进而巩固统治,选项C正确。8.答案:D 材料“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中的“全部”太绝对,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9.答案:B 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

13、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项正确。10.答案:D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故选D项。11.答案:D 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12.答案:B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出现了一些重要产粮区,使南北经济逐渐趋向平

14、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故B正确。13.答案:D 据材料“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有利于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故D项正确。14.答案:B 材料信息“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故选B项。15.答案:D 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16.答案:C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会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故C项正确。17.答案:B材料反映了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15、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A项中“最快”说法不准确,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文帝掠夺劳动力,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人口迁徙是否是自发现象,故D排除。18.答案:B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19.答案:A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从西汉至北宋,北方时有战乱发生,南方则相对稳定。20.答案:C 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其对峙的是东晋。故C项正确。21.答案:(1)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