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每天一练(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5326541 上传时间:2021-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阅读每天一练(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暑期阅读每天一练(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暑期阅读每天一练(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暑期阅读每天一练(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暑期阅读每天一练(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暑期阅读每天一练(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阅读每天一练(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暑期阅读每天一练(五)一、古诗词赏析遣意【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注释】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酿黍:酿酒。移橙:栽橙。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 ”字看出。颔联中的“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答案】1(1)泛(2)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二、文言文阅读(一)【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2、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1用“ ”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一小句只标

3、一处)。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博学而笃志(2)年与时驰(3)不逾矩(4)静以修身3翻译下列句子。(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字,对比鲜明。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答案】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1)坚定 (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3.(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4、。(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4. 静 躁 )5.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言之有理即可)(二)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

5、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迨(di):等到。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患记问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温公尝言乃终身不忘也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迨能倍诵乃止 蒙乃始就B.患记问不若人 卿言多务,孰若孤?C.或在马上 或以钱币乞之D.其所精诵 咏其文、思其义8翻译下面的句子。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9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19文中“独

6、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答案】6,担心已经曾经才7,B,8,(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读书不可以不会背诵,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未睡时(或睡不着时)。9D10“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三、名著阅读(甲)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

7、,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出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乙)因此,这一天,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我会看见那些我凭借触摸所知道的东西。更妙的是,整个壮丽的绘画世界将向我打开,从富有宁静的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早期艺术到带有狂想风格的现代派艺术。我将细心地观察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油画。我要饱览维洛内萨的温暖色彩,研究艾尔格列柯的奥秘,从柯罗的绘画中重新观察大自然。啊,你们有视觉的人们竞能欣赏到历代艺术中这么丰富的意味和美!在我对这个艺术神殿的短

8、暂的游览中,我一点儿也不能评论展开在我面前的那个伟大的艺术世界,我将只能得到一个肤浅的印象。艺术家们告诉我,为了学会深刻而真正的艺术鉴赏,一个人必须训练眼睛,一个人必须通过经验学习判断线条、构图、形式和颜色的品质优劣。假如我有视觉从事这么使人着迷的研究,该是多么幸福啊!但是,我听说,对于你们有视觉的许多人,艺术世界仍是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世界。1作者是如何安排仅有的三天光明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选文分析“我”的性格特点。3.选文作者为什么要“凝视”她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脸?这位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第一天,看清身边的亲朋好友,体验大自然;第二天,看日出,参观博物馆

9、,欣赏戏剧和电影;第三天,去纽约看繁华的街道和破落的贫民窟,晚上再去一趟戏院。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作者试图通过自己假设的三天生活告诫人们珍惜光阴。2.从“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可以看出她对于帮助、陪伴过她的人们的感激,说明她很懂得感恩。从她“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可以看出她对恩师的无比崇敬。从她想凭借触摸感受绘画看出她对艺术无比的热爱。3.因为莎莉文老师在“我”还是孩子时就来到“我”家,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给“我”耐心温柔的教育。莎莉文老师温和友好、坚定顽强、又富有同情心。四、现代文阅读(一)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

10、暮色中。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

11、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_A_(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_B_(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

12、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13、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节选)1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处。A_ B_2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指出选文第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4“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答案】1.A修葺 B闪2.景物(环境)描写;作用: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表达了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题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意思接近即可)。4指出雷锋精神的内涵(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写出

14、具体做法;语言表述。(围绕“雷锋精神的内涵,传承雷锋精神的做法”展开即可。)(二)儿子的一幅画徐则臣年既长,情感的沸点反例越来越低,经常端不住,一不小心就哭扰笑。因为工作忙,在下班后、节假日,大部分时间都关在书房里读书写作,难得陪孩子,一直心怀歉技。但歉疚时又一如既往地忙。实在心虚得自己都挺不过去了,就想为儿子做点事,( )一下,也安慰一下自己。儿子上幼儿园时,还不懂他爸写作时尽量不打扰,想找我玩了,一推书房门就进来了。我写得正投入,总敷衍孩子也不是个事儿,就说儿子乖点,爸爸给你写童话呢。儿子果然不闹了,但诺就算许下了。没事他就问,爸爸,给我的童话什么时候写好?我只好再敷衍,快了快了,写着呢。后来儿子聪明了,不再漫无目的地追问,设了底线:他幼儿园毕业时写出来就行。他要给班上的小朋友一人送一本。这个底线其实一点都不低,但愧疚越发让我心虚,无论如何得如期完工。紧赶慢赶,儿子毕业之前,长篇的青云谷童话出版了,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们人手一册。送完书,过两天几子放学回来,开心地说:“爸爸。我们老师夸你书写得好!”我鼻子眼睛瞬间就一起酸了。这是我得到的最高奖赏吧。“债”算还了,愧疚缓解了一些。儿子上小学这几年,眼瞅着“债台”又一天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