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5266875 上传时间:2021-07-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新课标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2020 新高考全国I)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子路、曾皙、冉有

2、、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孔子认为“礼” 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的句子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 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

3、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的句子是:夫子哂之。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几句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动问,公

4、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候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目的。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16.子路、曾皙、冉有、公

5、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的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异乎三子者之撰。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志向的句子是: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

6、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子路率尔而对曰。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亦各言其志也!2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在述志时,曾暂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易错字:晳、毋、馑、哂、俟、甫、铿、撰、沂、雩谏逐客书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2.在谏逐客书中,李

7、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子“史”,“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窃以为过矣”,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国无富利之实”,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门。5.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6.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这两句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7.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

8、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这两句话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8.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9.谏逐客书中,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10.谏逐客书中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错误的句子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11.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1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

9、能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1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用一个假设句“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总提,然后引出六个连续主谓句而且是否定性的句子进行铺陈。1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15.谏逐客书中,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的两句是: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16.谏逐客书中,对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17.谏逐客书中,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

10、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一句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18.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谏逐客书中,用“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候”“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19.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0.谏逐客书中,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两句才是本意。21.李斯在谏逐客书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的危害,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22.古典散文四耀着思想的光

11、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2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样的不良印象。24.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25.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易错字:穆、戎、奚、宛、蹇、丕、豹、遂、霸、鞅、殷、惠、蜀、郡、夷、

12、鄢、郢、皋、膏、腴、壤、睢、穰、侯、鼍、駃、騠、厩、宛、簪、窈、窕、瓮、缶、髀、虞、黔、裹、藉、寇、赍谏太宗十思疏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谈到国君位高权重,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类似于砍断树根求得树术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泉”作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5.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

13、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相似。6.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描绘的政治境界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7.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诚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8.谏太宗十思疏中,身居高位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的句子: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的句子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善用喻,喻巧而理至,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劝谏太宗在安乐时要想到危难

14、,避免奢侈,否则,“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危及治国之本。11.谏太宗十思疏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12.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太宗不要放任娱乐游逸、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3.论语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规劝太宗娱乐游逸时要节制有度、网开一面的语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红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1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两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历代帝王在施政

15、时大多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16.诗经有云:“靡不有名刀,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帝王不必耗费精力、违背顺其自然治理天下方针的两句是: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1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夫在股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9.谏太宗十思疏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20.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排比句阐明知人善任、简能择善效果的语句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帝王可以做到“十思”,就可以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2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3.谏太宗十思疏中,国君不仅掌握帝王的重权,占据天地的重大地位,并且还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