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四川省委改革办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附答案-上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6月2日四川省委改革办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附答案-上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6月2日四川省委改革办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上午题目如下:材料 1: 长三角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从 1992 年建立长三角 15 个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算起,区域合作机制迄今已是第 28 个年头。 原来长三角三省一市间也有不少合作,比如省际断头路的打通,但这些合作都是基于单个项目,成果是零星的、局部的。随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推进,制度性的、系统性的成果开始批量出现。目前各地各部门制定文件时都会想到一体化,搭建平台也是基于一体化。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例,里面分解了 300 多项具体任务。不仅步子实,
2、而且突破了以往本行政区给自己做规划和上级部门做下级做规划的传统。由四个不同的行政区,平等协商制定了一个跨行政区的规划,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三省一市合作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比打通有形的道路更难的,是突破无形的制度壁垒。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基础设施优化配置、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产业一体化布局、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四个维度上抓紧推进。以税收和统计为突破口,建立跨省市利益共享机制等打破制度壁垒、深化区域融合的改革关键举措也正在酝酿之中。 展望未来,长三角不仅是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更应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推进,就能
3、产生“缩回来是五指,各有特色;打出去是拳头,形成合力”的效应,形成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极,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三省一市要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号。材料 2: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产业生态出现“竞争-竞合-联动”的新动向:产业布局由垂直分布向水平分布、从梯次布局向块状布局过渡;产业转移由自发点状转移向区块转移,由单纯企业承接转变为管理承接和平台建设;产业协同方面,促进产业内部联动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联盟、产业基金等登上舞台。 但当
4、前长三角各地产业结构相似性、优势产业重合度依然较高,地区间合作机制不完善,仍需大幅提升产业布局规划高度、转移承接有序度、资源要素流动自由度,科学构建长三角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协同式、嵌入式的长三角产业生态圈。材料 3: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九城(区)自去年 9 月底以来,在全国率先探索跨省市 “一网通办”,打破行政壁垒、畅通经济要素流动。迄今已为企业、号众提供信息推送服务超过 8.2 万次,提供异地咨询服务超过 2000 次,提供异地证照服务超过 400 次,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大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受到企业和号众 的欢迎。 跨区域的“一网通办”涉及到数据连通、服务共享、证照互认、电子签
5、章等一系列瓶颈突破,没有先例可循。“一体化”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一样化”,需 将上海的“一网通办”注重顶层设计、高度信息化,江苏提出的“不见面审批”重塑流程,浙江承诺“最多跑一次”的“号众视角”等特色和优势叠加起来。材料 4:“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来说,交通基础 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重要前提和保障。去年 6 月,四地交通运输部门联合签订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规划明确、需求对接、就近接 入、先易后难”的原则,第一批推进 17 个重点项目,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 快。不过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省际交通中还存在“断头路”“梗阻路”“羊肠路”多种形态。“断
6、头路”打通后,社会治理压力也将成为交界处各方必须面临 的新挑战。未来应从建立常态化的对话联动机制、探索土地等要素保障的创新等多方面着手,让不同地域间心路融通。问题: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启示为主题,写一篇调研报告,3000 字以上。参考解析 考察的是时政热点、政策分析与决策、文稿写作等多方面综合能力,这是政研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能力也是综合能力。 参考范文(3469 字)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经验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启示一、长三角经济区总体情况介绍中国城市号发展报告 2014中指出,中国六个城市号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 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其中长三角城市
7、号经济总量最大,生活质量指数领先,牢牢占据着经济霸主地位。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由 16 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组成。上海、南京、杭州三个特大城市呈三足鼎立之势,构成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的三大核心,几十座大中城市 沿沪宁、沪杭以及杭甬铁路干线密集分布,该经济区已形成我国最发达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据统计数据显示 19782013 年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发展十分迅速,2013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 12 万亿元,比 1978 年的 645.7 亿元提高了 186 倍。另 外该地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对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成渝经济区的
8、发展现状 2011 年 5 月,为进一步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包含和两省市部分地区,总面积 20.6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1 亿人,区域内 GDP 约 3 万 亿元,约占全国的 6%,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农业条件较好,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基础,是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成渝经济区的命运决 定西部的命运,而西部的命运紧系中国的现代化。成渝地区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源远流长的人员和地缘优势,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成渝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1、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一致 成渝两地在社会
9、、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十分紧密的依存和互补关系,两地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是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需要。目前影响成渝经济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成渝经济区分属四川 和重庆两地,从而令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受到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不一致的制约,而且目前成渝两地经济实力相差不大,谁也不占绝对优势,因此都想通过资源的 争夺和扩张成为成渝经济区的主角。目前成渝两地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零和博弈”,这种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2、城市结构体系失衡成渝经济区城市结构体系存在严重的大城市断层,使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缺乏高效合理的梯度城市结构体系作为经济传导器,影响了特大城市对经济腹
10、 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制约了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导致该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都和重庆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庆 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过度膨胀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滞后,也加深了城乡、工农间 二元经济结构。3、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从城乡基础设施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已形成全国最发达、最密集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而成渝经济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从科教文卫体、供电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而成渝经济区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城乡差距很大。三、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经验 1.全面充分地利用地理区位优势。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
11、,内源型经济发展迅速,既可通过长江溯江西进,又可通过京杭大运河、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畅通北上。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意识。 2.“民资投资进城”向“混合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转变。长三角经济区开始主要是依靠民营企业的民间资本的投资发展起来的。民间资本最初是在乡村集聚,形成方式多种多样,开始主要靠输出劳务和服务,后来则主要靠输出商品和经营获得。在县、市政策以及“开发区热”的诱惑下民资纷纷进城,形成了“民资投资进城”的路径模式。随着该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长三角逐步发展成为混合企业主导型发展模
12、式,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包括金融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也较发达。2010 年 1-5 月,长三角经济区的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 4084 亿美元大大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3.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聚。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因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号。一是在大型工业的辐射作用下衍生出众多的相关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聚,如上海化工业,在总投资金额超过 80 亿美元的化工区中落户的世界化工巨头包括英国石油、德国拜耳以及巴斯夫公司,它们衍生出了许多相关企业在此落户。二是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
13、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上海金融业、杭州旅游业等。三是在地方传统的特色经济基础上,经过扩展发展形成的,如苏州丝绸刺绣、杭州龙井茶叶、绍兴黄酒等。四是在市 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的,如绍兴纺织业、宁波服装业等。五是以科技园区、开发区为载体,在外资企业的带动下形成的,如苏州高新区信息产业等, 这些产业集号都成功地占有市场,形成了强大的销售、信息网络和规模经济。 四、对成渝经济增长区的发展启示 1.继续加大对成渝经济区的硬件投资。长三角经济区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的引擎,其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该区域内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 输发达。虽然 1999 年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西
14、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但从整体上来说,西部仍然较为薄弱,因此,应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成渝经济区 的实物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值得强调的是,要注重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运输,从而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使经济区的一体化程 度进一步提高。 2.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西部大开发以来,成渝经济区得到了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经济区内各地区的差距,然而,同一经济层次的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地区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摩擦。另外,随着制造业的供应链延长,加工技术也要求更深入
15、,更具体,并且由于存在技术转移极差,使产业的后发优势效应降低,区域内外利益目标发生冲突,因此,应积极引导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认真分析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加强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 3.遵循产业转换过程的顺序性。从长三角经济区的三大产业发展来看,长三角的三大产业发展趋势与其他经济区一样,都存在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般规律,一般来说,要经历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以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为主导,再到低程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程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
16、为主导,再到信息产业为主导等这些阶段。 我国成渝经济区以重庆和成都两特大城市为核心,四周分布着绵阳、遂宁市等 14 个地级市和渝西等县市,由于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传统特色、经济发达程度和交通设施等各种因素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发展程度和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可能使有些地方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以农业或纺织工业为主导,而成都、重庆这两大核心城市相比其他城市,其经济实力强,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已经进入到以第二、三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因此,在谋求成渝经济区能给我国带来极大增长极时,必须注重区域内落后地区的大力发展,发挥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然而,在追赶过程中,也应遵循产业转换过程的顺序性,产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