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鄂东蕲春竹编工艺审美特征 一 鄂东蕲春地区概况人类历史文明在蕲春大地上已经延续了5000余年嘉靖《蕲州志》载,“蕲国”始建于“夏”,“商周因之”,存续近800年;蕲春建县于公元前201年,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历为郡、周、路、府所在地,以州领县长达1080余年,一直是鄂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有“上等蕲州”之说吕思勉,2003:211)自古便有“吴头楚尾”之称的鄂东蕲春,位于长江中游,历来人杰地灵,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使该区域人口成分较为复杂,文化杂糅地理环境上,这一区域以河流冲积平原和丘陵为主,发达的水系,使这一地区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拥有充沛的渔业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经济形态上,这一区域以平原农耕经济和湖区渔业经济为主此外,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这一区域还是中国重要的商贸通道,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在文化传统上,这一区域深受楚文化影响,作为楚文化圈核心区域或辐射区域,鄂东蕲春传统技艺流露出浓郁的“浪漫诡秘”的楚风张昕,2014:46)但是,发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复杂的文化构成,使这一区域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形态二 蕲春竹编工艺特色鄂东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特点。
多样的地质结构和优越的气候环境,使鄂东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闻人军,1993:128)特别是大别山区的竹、柳、草等植物资源丰富,为鄂东蕲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编织原料,加之悠久的竹类资源利用史,鄂东蕲春地区诞生了发达的竹编工艺图1为鄂东地区竹类资源图1 鄂东地区优越的气候环境为竹编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编织原料,这里的竹类资源丰富(一)平面编织纹样1.十字编织平面编织中较为常见的是十字编织法,将竹篾以经纬线方式垂直编织,在经纬下纬线再压在经线竹篾上,一经一纬、一横一竖形成十字纹样戴吾三,2003:122)2.菱纹编织用四根经篾交叉,在交叉处编入纬篾,形成六边形如斗笠、背篓都采用这种编织方法3.人字编织将经篾收拢在一起,编纬篾时,抽两根经篾间隔两条经篾再抽两条经篾,以此类推,编织时每条经篾都要收紧,编织出人字形纹样4.绞纹编织此编织法是用篾丝与经篾作挑压交织,呈现出有规则的自身绞压,因此称为“绞纹编”,也称“绞丝编”绞纹编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让竹编产品牢固、紧凑、美观,主要用于竹编工艺中的收口、收边、收脚,通常用绞丝编固定5.螺旋编织又名“鸡笼顶”螺旋编织是多向篾进行交织之后,编成的一个圆形口。
这个圆形口整齐美观,交织的各个夹角都相等螺旋编织可以分为疏编(即单层螺旋编、双层螺旋编)和密编(即弹心螺旋编)6.圆面编织“圆面”即用篾丝围绕圆心的周边进行编织,圆形产品的盘底和盘盖通常用此种编织方法7.六角编织这种编织方法所采用的经纬线都是宽窄、厚薄相同的竹篾,从菱形上下两个角的方向出发,从中横穿一到三根经纬竹篾,形成六角形编织的空心图案二)编织的方法蕲春竹编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是蕲竹,大多数竹编工艺依旧是手工编织完成的竹编的方法多种多样,甚至上达百种,依据不同用途又发展出相异的方法基本可分为四边编法、六边编法、八边编法、弧形编法、网状编法等等,甚至有编出文字、立体编织、混色编织的方法,若是几种编法交织使用,那更可用“吾编无尽”来形容图2为一位老人正在编织竹篮图2 老人的竹编工艺品是用传统的手工编织完成的,演绎了他对竹编工艺的独特情感三 蕲春竹编工艺审美特征鄂东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趋同,故而在传统技艺的审美特征上,具有高度同一性概括而言,鄂东蕲春地区的竹编工艺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过渡、对冲和折中一)过渡性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生活习俗及文化特征,都有明显的不同。
而鄂东地区,正好处于南北分界地带,成为南北过渡的重要地区另外,鄂东蕲春地区正好处于长江中游的过渡地区,西衔川渝,东接吴越,中国东西文化沿长江流动,并在长江中游地区交汇、冲突因此,长江中游鄂东地区竹编工艺在审美特征上具有明显的过渡风格具体可概括为:南北过渡,承东启西,色彩折中,刚柔并济肖世孟,2013:78)1.制作材料的过渡材料的过渡是指竹编工艺在使用材料上的过渡鄂东蕲春地区,由于正处于南北地理过渡区附近,因此在使用材料上也呈现出强烈的过渡色彩如编织工艺,由于南方气候温润、潮湿,十分适宜竹子生长,因此产生十分发达的竹编工艺;而在北方,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合竹类生长,其编织工艺则往往使用柳条鄂东地区的竹编工艺,由南到北呈现出明显的“由柳到竹”的过渡脉络,其中部分地区编织工艺还“竹柳兼用”2.工艺技巧的过渡工艺技巧是竹编工艺的具体制作方法、特征由于受不同材料局限,我国南北传统技艺在工艺技巧上也呈现出明显差异如竹编工艺,由于北方气候干燥,生长着大量的山麻柳和红心柳,柳条芯细柔韧,粗细匀称,色泽亮白,是用来柳编的好材料,柳编工艺从柳条去皮开始,经过穿、编、系、砌、缠等步骤完成南方地区,雨热同季,竹子生长旺盛,制作过程需要选材、刮青、晾干烤色、分丝、再编织。
鄂东蕲春是由南到北的过渡地区,竹编工艺在制作方法和技巧上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3.艺术风格的过渡艺术风格是指艺术作品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我国南北传统技艺在风格上也明显不同,具体而言,北方柳编偏好沉稳大气,造型上不拘小节,而南方竹编造型细腻,用色讲究、内敛地处中部的鄂东蕲春地区,竹编的风格特色兼具南北方柳编和竹编的艺术特征在所有的编织工艺中,实用性是工艺发展的首要前提满足物质生活的实用性是指工艺成品具有一定的物质使用功能,能够满足日常所需例如鄂东竹编中,任何一件竹编织农具,其形态、外观都是基于“顺手”“好用”等目的进行设计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才会追求视觉上的赏心悦目,绝不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求美观而轻实用现象图3为鄂东地区传统竹编工艺品图3 这些简单朴实的传统竹编工艺品具有密实坚固的特点,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4.审美取向的过渡自先秦时期开始,各区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出现了极具差异的审美认知与由这种美学认知所决定的审美形态,如吴越文化的秀丽婉约,楚文化的浪漫诡秘,秦文化的粗犷大气这种从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审美认知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奠定了我国各区域传统技艺审美形态的基础。
传统的编织工艺在已经形成的实用性这一审美认知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还是有一类传统编织工艺为了满足精神需要而出现例如鄂东蕲春编织作品中,有一类编织作品看似没有实用功能,只是为了纯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如蕲春和英山的缠花这种丝编织工艺,具有楚文化的浪漫诡秘风格,似乎是纯粹的审美作品,但如果将它们还原带入民间日常生活就能清晰地发现其实用功能——它具有强大的巫术功能端午期间为小孩制作的蟾蜍、蜈蚣、蛇等五毒缠花就是典型代表二)折中性发达的水系,让长江中游鄂东地区成为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重要商贸走廊随着南来北往的客商,中国南北东西不同的文化也汇聚于此作为中国南北、东西文化交汇缓冲区域,长期以来,该区域传统技艺在自身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东西南北各地区的艺术特征,呈现出浓郁的“折中主义基调”如,湖北地区在民间竹编工艺的色彩搭配、造型把握、题材选择上都基于楚艺基调,却又融贯南北,将不同地区的审美特征融于一体,形成独特风格湖北境内的鄂东地区传统技艺的视觉形象中,渗透着浓郁的中和混搭现象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1.楚俗融合楚风融合是长江中游鄂东蕲春地区的基本风格作为楚文化核心区域,鄂东蕲春的艺术风格受楚文化影响深厚,传统竹编工艺普遍带有浓郁的楚式审美特征。
造型上夸张多变,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体上呈现浪漫诡秘的美学基调例如鄂东编织作为鄂东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技艺,表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满溢生活之美鄂东蕲春编织与人的出生、结婚、祝寿、治丧等民俗活动息息相关蕲春、英山的缠花造型在寓意上带给民众所期待的心理暗示,那些朴素的观念及生活经验,直接作用于社会意识中的道德规范、哲理伦常,娱乐生活与精神世界交互作用,以阐释民间艺术在生活世界中的社会心理2.吴越渗透鄂东蕲春地区自古处于“吴头楚尾”之地,在文化上也为吴文化与楚文化冲突交锋区域同时,由于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政府性移民,大量迁入吴地居民,使鄂东地区在人口成分上有相当大一部分吴越成分,在文化上带有浓郁的吴风基于此,这一区域的造型文化遗产,在审美特征上呈现浓郁的吴风意蕴,色彩选择则更加秀丽,造型更加精巧如湖北蕲春竹编工艺,蕲春地区竹编广泛吸收江南文人竹器在器物造型上的要求,所制作竹器十分雅致图4是鄂东竹编工艺品图4 鄂东竹编在保持了传统竹编艺术特色的同时,采用了提花编织原理和多种不同的挑、压、破、拼编织方法,编织出现代竹编工艺品的独有神韵3.秦风遗韵作为长江最重要的支流,汉江自山西发源,途经陕西、湖北两省,最终在汉口汇入长江。
因此,秦文化沿汉江流域向湖北渗透,在传统技艺的审美特征上,呈现浓郁的秦楚交融状态,具有浓郁的秦风秦韵肖世孟,2013:121)一般而言,鄂西北地区的竹编和柳编工艺相较于鄂东地区的竹编工艺在审美上偏向粗犷、大气4.巴蜀东渐西南区域是我国又一重要的文化圈,在历史上西南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文化形态十分多样,旖旎多姿由于西南地区以畜牧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因此游牧文化成为其主流文化,使这一地区的传统技艺在审美形态上更为原始,造型多变,色彩冲突强烈鄂西南地区,由于背枕巫山、紧靠巴蜀,故而在文化上受西南巴蜀文化影响因此,这一区域的传统竹编工艺在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上,表现出浓郁的巴风蜀韵三)对冲性对冲是鄂东蕲春竹编工艺的又一审美特征,由于长江中游鄂东地区多元而复杂的文化环境,使这一区域文化冲突十分激烈,激烈的文化冲突让该地区的传统技艺呈现出强烈的对冲性1.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的对冲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平原湖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农耕与渔猎就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生活方式,这种经济生活形态一直持续至今然而,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在审美取向上有着明显差异,这种审美差异导致其艺术风格分化例如,在装饰图案上,农耕文化偏向植物题材,而渔猎文化则喜好动物题材;在色彩选择上,农耕文化更喜欢大红、翠绿等植物色,而渔猎文化则喜好深蓝、赭石等与动物有关的颜色。
鄂东蕲春地区,由于兼具两者,因此在传统技艺的审美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对冲状态特别是在湖区与平原区结合地带,这种对冲表现得更为明显2.山地与平原审美期待对冲由于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与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山地与平原地区在形式法则与审美期待上都有所不同鄂东蕲春处于长江中游地区,自然地貌十分多样,山地与平原地貌兼具然而,山地与平原地区在形式法则和审美期待上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为平原地区强调工整细腻,审美偏于隽秀、婉约,而山地地区则豪放、大气,审美偏于粗犷这种山地与平原的差异,使鄂东蕲春地区的竹编工艺在形式法则与审美期待上呈多元共生状态,并互相冲突形成山地的原始、粗犷、大气,平原的细致、婉约、内敛3.审美的认知与形态观念对冲由于历史积淀与当代生活的巨大落差,在传统工艺的认知与形态上,长江中游各区域也不尽相同,存在强烈的观念对冲长江中游的鄂东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南北东西过渡区域,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随着这种碰撞的发生,不同的审美认知与美学形态也在此汇聚,并且不断碰撞、对冲阿恩海姆,1998:97)其直观表现就是,长江中游各区域在审美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