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第四组简介PART 01产生PART 02解释PART 03评价PART 04目录01 简介华西里·里昂惕夫华西里·里昂惕夫是美国经济学家, 1906年出生于俄国的圣彼得堡,是一 位俄罗斯裔经济学家,1931年移居美 国,1932年任教于哈佛大学经济系 里昂惕夫运用自己创造的投入——产 出分析法,对H-O模型进行了验证, 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为表扬其“投入 产出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1973年 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里昂惕夫曾 经在中国住过一年时间(1928-1929 )里昂惕夫于1973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外,里昂惕夫获得的奖励及荣誉还有,1953年,比萨大学授予他查理—包姆勋章;1967年,美国纽约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称号;1968年,法国全国退伍军人协会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他还曾任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名誉会员荣誉02 产生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它拥有比别国丰富的生产要 素生产产品,并参加国际贸易,从而取得利益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H-O理论美国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资本密集型产品 国际竞争加强,因此要出口这种产品谜”的产生和验证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代替品的要素投入量美国出口——劳动密集性商品,进口——资本密集性商品。
项目出口商品进口代替商品资本(美元)25507803091339劳动(元/人)182.313170.004资本/劳动(人均资 本量)13991181841951年进口代替品人均资本使用量与出口商品生产人均资本使用量 的比率为1.06,仍然同生产要素禀赋说的推论相矛盾 美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进口则以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 这一结论与赫——俄理论相反 这一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对1951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项目出口商品进口代替商品资本(美元)22568002303400劳动(元/年)174168资本/劳动(人均资 本量)1297013711里昂惕夫之谜有一定的普遍性• 日本:是一个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不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 原东德:符合赫——俄学说的结论 • 加拿大&印度: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的解释:劳动效率说 • 美国的劳动比别国劳动力的熟练程度要高,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 率大约是其他国家的3倍,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来源于良好的管理 制度、教育和职业培训• 里昂惕夫提出劳动质量不同的观点正是H-O模型的一个假设。
03 解释对里昂惕夫悖论代表性的解释1. 需求偏好差异说 2. 要素密集逆转说 3. 熟练劳动说 4. 人力资本说 5. 贸易保护说 6. 自然资源说需求偏好差异说• 该学说认为,赫——俄理论的假设条件不成立该理论成立的一 个前提是假定贸易国双方的需求偏好相似,消费结构相同,忽略 了两国需求偏好差异对贸易方式的影响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人均收入水平、消费需求结构和偏好等不同 • 由于美国人对于资本要素密集产品的强烈偏好,而产生了里昂惕 夫之谜,也正是因为美国人强烈地偏好于资本要素密集的商品, 才使得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会出口劳动 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逆转说•要素密集型逆转指同一种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 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 •当生产商品的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大时,生产要素之间 的价格变动就会影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如:X商品属于劳动密 集型产品,但是由于工资的上涨,资本就会替代一部分劳动, 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大,X就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为资本密 集型产品 •一旦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一种商品究竟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 本密集型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要素密集度的图解在图1中,不管是在A国(工资率与利率比为(w/r)A,还是在B国(工资率与利率 比为(w/r)B,商品X始终是劳动密集型的,Y始终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在图2中X在 A国是劳动密集的,而在B国是资本密集型的LYX(w/r)B(w/r)A图1 商品要素密集度不变KK图2 商品要素密集度逆转X(w/r)A(w/r)B LY熟练劳动说•熟练劳动说又称为劳动效率说,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 可能是由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的工人高所造成的 •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以 劳动效率为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相对丰富、资 本相对稀缺的国家,而美国劳动效率高的原因是美国企业惯例 水平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好 •里昂惕夫认为,将美国工人数乘以三以后,美国的贸易模式便 符合了H-O模型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教育、职业培 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从而形成一种具 有更高生产率的新要素一国的人力资本的素质和结构会对该国 参与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不断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贸易保护说 • 鲍德温认为,赫——俄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自由贸易,而里昂惕夫 所使用的资料是美国进出口构成的实际数字美国事实上有很高 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缺乏国际竞争 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商品,以保护美国这些行业,提高国内就业 水平 • 1947年美国对劳动密集型商品征收的关税率超过25%,而对资本 密集型商品征收的关税率则较低 • 如果美国的进口不受限制的话,则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力 的比率将比实际进口所计算的比率低5% • 该学说认为是美国的关税结构导致了贸易类型的扭曲这对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有了一定帮助自然资源说• 该学说指出里昂惕夫之谜的根源在于,里昂惕夫的统计只考虑资 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而忽略了自然资源有证据表明,美国 出口产品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开采、提炼与加 工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如果加入这部分资本投入量,里昂惕夫 之谜就不存在了,赫——俄理论也会同国际贸易实践相吻合 • 由于理论界重新审视了赫——俄理论的立论前提的合理性,并深 入思考里昂惕夫统计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自由 贸易学说• 美国学者鲍德温验证结果: 原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是生产出口商品的127%,剔除自 然资源产品后下降到104%。
• 虽然“里昂惕夫之谜”现象并没有消失,但比例已经大大下降 这说明美国某些自然资源产品和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 系04 评价贡献1. 里昂惕夫悖论修正、完善了赫——俄理论,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向纵 深发展,是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 里昂惕夫把经济理论、数学方法和经验统计相结合,运用定量分析的 方法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新途径3. 里昂惕夫带动了众多经济学者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各种经济现 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里昂惕夫反悖解释的相关学说是对传统国 际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这些学说不是对比较成本说和赫——俄学 说的全盘否定,而是采用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把理论研究 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把比较利益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情况,在继承这些传统理论的基 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缺陷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样,仅仅从生产力的角度研究国际 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问题,而不涉及国际生产 关系,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作为分配世界资源的中性机制,抹煞 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利益侵吞的历史事实,掩盖了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的性质。
THE END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