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道岔的主要结构提速道岔的主要结构以 60kg/m 钢轨 12 号提速道岔为例 一、转辙器构造及主要尺寸(一)转辙器构造 1.60kg/m 钢轨 12 号提速道岔是在 60kg/m 钢轨 12 号单开道岔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如下构造方面与 60kg/m 钢轨 12 号单开道岔相同:(1)尖轨用矮型特种断面钢轨制造,强度和刚度大大增加 (2)尖轨尖端与基本轨采用藏尖式结构,避免了尖轨尖端被车轮撞击3)尖轨跟端用模压成形工艺制成 60kg/m 钢轨断面,尖轨与辙后连接轨可采用普通接头夹板联结或焊接,大大提高了辙跟稳定性2.60ks/m 钢轨 12 号提速道岔与 60ke/m 钢轨 12 号单开道岔相比,在如下结构上有了改进:(1)尖轨长度由 11 300mm 加长到 13880mm,尖轨 在理论可弯段轨底不作刨切,增加了尖轨强度,可避免尖轨在削弱断面处伤损 (2)两尖轨之间不设连接杆,采用分动方式转换,降低了尖轨的转换阻力,解决了长期以来原 11300mmAT 尖轨转换阻力大和反弹等问题3)在尖轨跟部设有限位器限位器的结构与作用为:①限位器由两铸钢件组成,一为∏形件固定在基本轨上,一为 T 形件固定在尖轨上,限位器设置在距尖轨跟端 1800m 处。
②对有缝道岔,容许尖轨与基本轨有一定的相对位移当位移至极限位置时,限位器可限制尖轨与基本轨进一步相对位移③对无缝道岔,容许尖轨与基本轨有一定的相对位移,以部分地释放钢轨温度力当位移至极限位置时,限位器将部分温度力向基本轨传递,并限制尖轨与基本轨进一步相对位移 ④限位器中丌形铁和 T 形铁之间的间隙为前后各 7.0mm.(4)焊接在垫板上的滑床台板厚度为 27mm对基本轨的扣压,在作用边一侧采用弹片扣压,另一侧采用Ⅱ型(或Ⅲ型 )弹条扣压,大大提高了基本轨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见附图 1)(5)滑床板在基本轨位置铣出 1:40 的轨底坡,尖轨在轨顶面铣出 1:40 的轨顶坡为便于尖轨跟端与导曲线钢轨的联结,尖轨跟部成型段按 1:40 扭转6)侧向尖轨采用切线型曲线尖轨;对侧向行车较多,尖轨侧向磨耗严重的道岔,可采用特殊设计的耐磨尖轨7)尖轨顶面纵坡(见附图 2)(8)尖轨长度为 13880mm第一牵引点距实际尖端为 380mm,动程为 160mm;第二牵引点距第一牵引点 5400mm,动程为 75mm,满足 tmin≥65mm见附图 3)3.轨距:除尖轨轨头刨切范围侧股轨距有不大于 13mm 构造加宽外( 轨头刨切部分中间部位侧股轨距最大加宽 13mm),其余各部轨距均为 1435m。
二、辙叉构造及主要尺寸(一)固定型辙叉构造 (1)60kg/m 钢轨 12 号提速道岔在如下构造方面与 60kg/m 钢轨 12 号单开道岔基本相同: ( 见附图 4)①采用高锰钢整铸直线型辙叉 ②趾端和跟端接头均采用双接头夹板联结 ③辙叉与岔枕间设铁垫板 ④翼轨及心轨顶面、工作边侧面、轨端、接头夹板贴合面、辙叉底面及轨距块的贴合面要进行表面加工 ⑤辙叉断面沿用传统结构型式,在型腔内设两条纵肋 (2)60kg/m 钢轨 12 号提速道岔与 60kg/m 钢轨 12 号 单开道岔相比,在如下结构上有了改进: (见附图 5)①翼轨缓冲段冲击角由原来的 46‘,减少为 34’ ②锰钢辙叉心轨设 1:20 轨顶坡,翼轨的趾、跟端设 1:40 轨顶坡,直接铸造成型或机加工成型不同的轨顶坡分别在距辙叉的趾、跟端各 600mm 的范围内逐渐过渡③护轨垫板厚度为 25mm,采用 16Mn 合金钢,安全储备大,可防止护轨垫板断裂 ④为缓和动力冲击作用,锰钢辙叉下设 5mm 厚的橡胶垫板,在混凝土岔枕与垫板间设10mm 厚的橡胶垫板由于护轨垫板厚度较辙叉垫板厚度相差 5mm,辙叉设 1:20 轨顶坡,护轨轨设 1:40 轨底坡,造成高差 1mm,故在护轨范围内的辙叉垫板 (岔枕号 51~62 号范围内)下需增设 6mm 厚塑料垫片找平。
⑤固定辙叉的心轨及翼轨顶面纵坡 (见附图 6)(3)护轨(见附图 7)护轨用50kg/m 钢轨制造,采用H型弹性分开式结构,护轨顶面高出基本轨12 mm护轨主要尺寸:护轨直、侧向的通过速度不同,因此护轨采用缓冲段不等长结构直向护轨缓冲段的冲击角由 50′改 30′,直、侧向护轨长分别定为 6900mm 和 4800mm可动心轨辙叉可不设护轨,但侧向要设置长度为 5400mm 的防磨护轨,以防止心轨侧面磨耗而影响直股密贴更多铁路评论请登陆 中国铁道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