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安排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是新闻阅读,共选入六篇新闻作品,编为五课其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整体介绍了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的情况;《“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则新闻特写精彩展现了跳水姑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十米跳台跳水比赛中夺冠的场景;《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则通讯详细叙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则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并发表评论任务二”是新闻采访,包括采访的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其主体内容放在现场访谈的流程与注意事项上任务三”是新闻写作,要引导学生学会撰写新闻作品,以及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口语交际讲述”目的是引导学生能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自然得体地把故事或见闻讲给别人听本单元的学习是逐层递进的,要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引导学生在新闻阅读中,积累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
并且通过开展新闻采访等新闻实践活动,感知新闻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抓住身边的新闻线索、新闻热点等,尝试进行新闻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培养重依据、负责任地表达的意识任务一 新闻阅读1 消息二则【教材分析】本文是教材中第一个“活动 探究”单元中的第一课,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篇章两则消息写于同一天,一长一短,一前一后,一详一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仅用五句话,不到两百字,及时报道战况,并作出准确预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分三路大军全面介绍渡江战役的情况,并分析取得胜利的原因 由于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独特的领袖视角,文章在客观陈述事实的同时,又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无比激动的心情,显示了磅礴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文章气度恢宏,极富感染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活动 探究”单元,首次学习新闻这一体裁,既有一定的陌生感,又有更多的新鲜度,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是较高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关键要素,还要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比如消息的结构、语言及情感上的独特学习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因为生活中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而且本单元的课文都有旁批,所以通过自读、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完成课文阅读的难度并不太大。
教学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3.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4.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教学过程】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1.讲述故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中的情感和气魄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设计意图】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大气磅礴、鼓舞人心以此诗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面引导学生体会新闻体裁的特点做铺垫师: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是毛泽东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重大事件请大家再次阅读本课中的两则消息,对比诗歌,看看不同文体的表述,有怎样不同的效果板书:消息二则)【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是自学检测,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又是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利用新闻基础知识学习《消息二则》打下基础二、资料助读,走进“新闻”师: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1.新闻是什么?2.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分别是什么?3.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预设课件出示: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媒体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的三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消息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用事实说话;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第三,时效性强;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三、整体感知,剖析课文【活动一:贴标签】师:细读两则消息,找出它们的“六要素”和“五部分”生再读课文,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裁特点贴标签、做编辑的活动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学习,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预设1. 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开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到二十二日下午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起因起因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事件南渡长江事件横渡长江结果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结果敌阵业已被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 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后面的内容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导语后面的内容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师补充: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不可缺,背景和结语有时会暗含在主体里。
活动二:做编辑】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则消息,体会其“三大特点”设问: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能刊发吗?预设 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而且时效性都很强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第2课时【课时目标】1.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的写作艺术2.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教学过程】一、评析新闻【活动一:学做评论员】师:这两则消息好在哪里?除了时效性外,两则消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新闻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让我们选择几个角度来评价一下,一个小组一个选题学生分小组讨论)1.排一排:第二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预设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课件出示:(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预设 不好1)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2)“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3)“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3.换一换:读一读,用括号里的词替换加点的词语,行不行?课件出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预设 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
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4.比一比: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第一组: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第二组:A.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B.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预设 “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势如破竹用“纷纷溃退”“军无斗志”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这些四字词语很有表现力,语言表达既准确而又生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文“二十一日”重复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
这就告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表露出来5.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课件出示:(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3)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4)我西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