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人物性格的另一窗——林黛玉诗词探析摘要: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它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用天才的艺术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林黛玉生活在诗一样环境中的林黛玉同时也是诗的化身,她在短暂的一生中,用诗宣泄痛苦和悲愤,用诗抒发欢乐与爱情,更用诗表示抗议和叛逆本文将从分析林黛玉所作的诗词入手,着重探讨林黛玉自尊自重、多愁善感、敏感、笃实、叛逆、任性、孤傲、天真、坚强、谨慎等性格特点,从而论证她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关键词:林黛玉诗词;性格特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林黛玉这个绝美且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林黛玉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之貌,有“心比比干多一窍”之才,有“病如西子胜三分”之病,她的美不仅表现在其梦幻迷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还表现在她横溢的才学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心地善良,为人纯朴,但幼年丧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变得异常敏感,自尊自卑和脆弱,但她又总是与封建阶级格格不入,表现出其性格的独特性。
林黛玉的诗词作品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例如:咏物类有《咏白海棠》、《柳絮词》、《菊花诗》、《大观园题咏》和《螃蟹咏》等;哀悼身世类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赞美人物类有《五美吟》5首;另外还有《灯谜诗》2 首,《题帕诗》3首,酒令1首,绝句1首,《琴曲》4章这些诗词有的是人物命运的暗语,有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有的是人物高洁人格的赞歌,有的寄兴寓情,寄托着人物对美好未来的热情向往和执着追求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下面就通过林黛玉这些丰富多彩的诗词作品,来欣赏一个活灵活现,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林黛玉一、斗争精神和叛逆精神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塑造了一个令人敬慕的叛逆者形象---林黛玉林黛玉是贾老夫人的女儿贾敏和林如海的独生女,自小娇惯使她具有优越感,进而发展为极强的自尊心因父母相继早逝,她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孤身寄住在外祖母家在“都是一双富贵眼”的贾府,黛玉的处境,究其实,只不过是仅有一层极不牢靠的亲戚关系的面纱,而得到的“不正经主子”身份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此认识越来越清,但强烈的自尊心又使她不甘心这种命运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中,把同样对封建主义表现出叛逆倾向的宝玉引为知己,并在共同叛逆的道路上建立起了纯真的爱情。
然而,黛玉又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爱情将注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悲剧为了改变命运,她竭力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爱情,使这个娇若纤柳、洁如芙蓉的少女内心深藏着坚强与叛逆她虽寄人篱下,但为人处世光明坦诚,不亢不卑,用柔弱的身躯为自己撑起一片坦荡荡的天空用一首首充满着血和泪的诗作,来表现她对理想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冷酷无情的抗议这在她的《葬花吟》、《灯谜诗》、《五美吟》、《题帕诗》等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深刻 《葬花吟》一诗是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并非一味的哀伤凄恻,其中包含着一种愤愤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一首《葬花吟》简直就是黛玉与她自己所处的罪恶世界彻底决裂的檄文,展露出她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及强烈的叛逆性格 《春灯谜》一诗中写道:“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两无缘”仿佛在说与宝玉的恋爱是要落空的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又进一步说明她素日的心情从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即便是在自己追求的爱情没有把握、心灵倍受煎熬的情况下,她也决不任由摆布,而是要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珍惜时光,勇敢地斗争下去 同样,在她的另一首灯谜诗中也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斗争精神诗中写道“马录马耳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螯背三山独立名这里“驰城逐堑”的千里马气势凶猛,不受紫绳的束缚,更是生动地展现出黛玉的奔放气概和叛逆思想 林黛玉思想意识的最为闪光之处是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和嘲弄这一特征在她的诗词《五美吟》中表现最为突出咏西施,是认为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是认为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刎咏明妃,是认为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是认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是认为红拂与人私奔是正义的壮举,值得赞扬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和社会舆论背道而驰的尤其是《绿珠》和《红拂》这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提倡并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而黛玉却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大胆地对腐朽的封建思想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弄。
作为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坚强性格,通过她的《题帕三绝句》也明显地表现出来三首题帕诗,写的真切自然,一腔痴情贯注其中,颇为动人心魄不仅把黛玉悲苦的爱情体验刻画的入木三分,而且既与第一回的神话背景相承接,又是未来情节发展的“草蛇灰线”小说中说,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前来探伤,宝玉因时间苍促,未能和黛玉“交心”,所以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帕来,黛玉体会出其中的意思,便顾不得嫌疑避讳提笔蘸墨,写下了三首题帕诗,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心有灵犀的一次喷发这以心相许的可贵意义在于,此时并非宝玉金榜题名或升官发达的春风得意之日,而是在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个“逆子”的艰难时刻,林黛玉向这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了自己坚贞执着的爱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而黛玉不顾世俗的阻挠,依然决然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对于封建礼教的背叛又是多么决绝二、多愁善感和自怨自艾林黛玉出身在一个业已衰微的封建官宦家庭林家支庶不盛,门庭单薄,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父亲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很严格。
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这就使她保持了纯真的天性,爱憎分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这种性格最不适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又逃不过寄人篱下的命运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环境的势利与险恶,与她的个性格格不入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上了热心、真诚的贾宝玉,他们由青梅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然而,宝、黛的爱情又时时遭到封建势力的阻止和迫害面对环境的压迫和爱情的无望,使她形成了多愁善感和哀怨的性格,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黛玉的三首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都是她伤悼身世之作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葬花吟》是林黛玉的命运悲歌,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同样,在《秋窗风雨夕》中,二十句的诗里,竟用了十五个“秋”字,萧瑟凄苦的秋情扑面而来,秋凉入骨令人惆怅难解十五个“秋”字如点点敲窗的冷雨惊破了绿梦,十五个“秋”字似一颗颗晶莹的眼泪挂在黛玉的腮边。
这样的秋情将我们浸入了冰凉一片的凄风冷雨之中,这惆怅令人难理难断,沉沉的压在心头,挥之不去!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景萧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由于自己病情渐重,更由于环境的冷酷,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世独立的态度,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更加消沉了而在《桃花行》中,“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这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国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更清楚地表明了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愁 这种多愁善感和哀怨的性格,在黛玉的《咏白海棠》、《柳絮词》、《菊花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咏白海棠》诗中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是多么的凄楚娇羞默默同谁诉?”是黛玉对自我心灵的真情独白,说明她有满腹的心事,但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即是对自己的知音宝玉也羞于启齿,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个寂寞的黄昏她在《柳絮词》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首缠绵悱恻、忧怨凄美的词,句句似在咏柳絮,字字实在写自己,抒发了她身世的飘零与爱情无望的愁苦 宝钗也有《柳絮词》一首,但却表现的是另一种人生况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奸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与黛玉柳絮词低回的调子迥然不同,充满了春风得意的乐观情绪,也同宝钗攻于心计、热忠富贵功名的人生追求是相一致的在“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中,更是掩饰不住她期待青云直上的得意神情同为《柳絮词》,两者相比,更衬托出了黛玉的无尽哀愁在她的《菊花诗》中,通过“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精神状态,“片言谁解诉秋心”,又道出了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吟》中所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压力,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更是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 黛玉在《五美吟》明妃一首中写道:“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这里,通过绝代美女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抒发了红颜薄命的悲叹,寄托着自己漂泊异乡的深沉感慨又借汉元帝将生杀大权交给画工而造成明妃离开汉宫的历史传说,表现出在冷酷的贾府中自己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不能自主的深深忧患另外,在黛玉的《琴曲》、《酒令》中也都反映出她这种哀怨的性格《琴曲》中写道:“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这里说她远离家乡、寄人篱下的痛苦生活,表现出她生活上、精神上的凄惨处境在《酒令》中她又以折脚雁自喻,发出了孤鸿失群般的声声哀鸣三、孤标傲世和目下无尘 三首《菊花诗》是林黛玉自示高标的集中表现菊花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用来自喻的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征在三首《菊花诗》中,每首都提到了酷爱菊花、以菊自喻的晋朝诗人陶渊明生于黑暗、腐朽时期的陶渊明,在人生的抉择中选择了归隐,虽然是对那个黑暗混乱的社会一种消极的反抗,但是在当时来说,这却是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孤傲高洁的唯一办法。
陶渊明的高洁情操,向来为正直文人所推崇在《红楼梦》众多的女性中,只有林黛玉更接近陶渊明那种高洁的心胸,也只有她能代表菊花那种清高、孤傲、正直的品格从“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到“休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