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01屈原02天下第一楼03枣儿目录预习0101戏剧单元预习:写在练习本上用思维导图梳理情节用一句话概括戏剧冲突填写下表,完成人物性格分析123人物人物性格性格台词表现台词表现戏剧冲突来源于拉丁文conflitus,可译为分歧、争斗、冲突等等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戏剧知识0202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01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人物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01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人物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02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02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02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02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舞台说明戏剧表演屈原0303准备要求:导演、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拿到剧本后,各自进行分析研究待有了初步设想后,由导演召集两位设计进行第一次探讨导演谈对全剧演出的初步设想和要求两位设计谈对舞台美术和灯光方面的初步设想与此同时,导演物色演员,确定角色扮演者在人选确定之后,开始成立有导演、场记、剧务、演员参加的排演组在一切工作安排就绪后,便开始工作123导演对剧本提供的文学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使之转化为舞台形象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场记戏剧场记是指在排演过程中负责记录的成员记录导演的解释与要求,如导演对剧本、人物的分析,对舞台各部门的要求;重要场面调度的处理和记录各方面的意见等还须搜集、保管排演与演出的各种文献资料,建立剧目档案等因此,场记既是排演过程中的文字记录者,也是协助导演的助手表演要求:课文是节选,表演前要了解全本情节,以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全貌表演前安排一位同学作前情介绍和后续结局说明表演时最大程度还原人物的心理、情绪、性格、气质等与观众们就人物性格进行互动。
123观众的要求:戏剧冲突、人物性格表演时表演前认真阅读剧本,清楚故事主线,明确人物性格认真观看,看表演呈现和剧本呈现的差异,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表演后就人物性格等与演员互动,并随时接受老师关于剧本理解和演员表演的提问屈原(屈原写于19421,此时正值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历史剧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地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把它们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沉痛地”劝诫楚怀王,愤怒地斥责南后,恨她危害了祖国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屈原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们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两场。
第一场写看守卫士从死槛里救出婵娟第二场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南后等人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陷害忠良的凶残和毒辣屈原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祇,淋漓尽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写婵娟之死这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这里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屈原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这部分也是第五幕的高潮主体是屈原的独白屈原冲突:靳尚等与屈原的冲突屈原独白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力量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世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含蓄、深沉、凝练;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变得具体可感屈原靳尚:阴险恶毒郑詹尹:阴险、胆怯、狡诈屈原:正义、磊落、坚贞天下第一楼天下第一楼是编剧家何冀平创作的一部三幕话剧,1988年6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迄今为止,已经演出了500余场。
天下第一楼这部剧作以老北京繁华的商业区前门为背景,讲述了在清末至民国动荡的岁月里,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人不敷出、摇摇欲坠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师而又衰退败落的曲折故事天下第一楼天下第一楼被誉为茶馆的姊妹篇,其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以餐饮这一与中国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为切人口,以一家小小的店铺为放大镜,反映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腐朽已不可救药某种程度上它与茶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只是茶馆中的政治、文化氛围更浓厚、深沉一些,天下第一楼的经济意识更突出一些天下第一楼天下第一楼的主线情节就是卢孟实被“福聚德”请来并精心经营打理“福聚德”的十年间发生的故事天下第一楼第一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人物这一年,是公元1917年”,剧中人物悉数出场或通过旁人之口出现,人物关系交代得很清楚主要剧情是:福聚德传到第三代,老掌柜唐德源年老体弱,两个儿子均无心经营,大儿子唐茂昌醉心梨园,二儿子唐茂盛喜好武术,两人都不争气,王子西、常贵等尽心帮老掌柜支撑生意,有克五这样的大爷要小心侍候,有警察、钱师爷这样的人物要小心打点,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掩盖不了人不敷出的尴尬局面。
老掌柜临终前,遗言是:“快去请卢孟实”天下第一楼第二幕,已是三年以后在卢孟实的精心打理下,福聚德已经盖起了一座气派的大楼卢孟实重订店规,调整人员改良菜式,旋于各色人等中,又有了玉雏儿等人的倾心相助,福聚德的买卖日渐红火天下第一楼第三幕,八年后,福聚德已名噪京师,此时是福聚德的鼎盛时期然而,这也正是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开始课文节选的部分,便集中展示了围绕卢孟实的几场戏剧冲突,暗示了福聚德盛中带衰,最终走向倾颓的结局情节1.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2.克五借机敲诈,卢孟实威严应对3.卢孟实处罚不成器的小伙计,厚赏成顺4.罗大头要挟撂挑子并羞辱卢孟实5.唐茂盛支钱要人,卢孟实欲哭无泪冲突1.唐茂昌与王子西2.克五与卢孟实3.卢孟实与小伙计4.罗大头与卢孟实5.唐茂盛与卢孟实冲突努力发展“福聚德”与破坏“福聚德”发展的势力人物形象卢孟实有理想、有抱负,精明、机敏、威严,不甘于现状唐茂昌痴迷戏曲,骄横唐茂盛痴迷武术,混横常贵能察言观色,善解人意,扎实能干罗大头手艺高超,居功自傲,自负人物形象王子西中庸,中规中矩玉雏儿妓女,但是心比天高、见识不凡修鼎新老辣,看透五味人生克五落魄的纨绔子弟,无耻、贪婪成顺精明,能干福顺憨厚“京味话剧”首先,表现在内容题材方面,“福聚德”本就是诞生在前门口的烤鸭店铺,以这么一个店铺为聚焦点,写它在时代风云变幻中从一个小店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天下第一楼”,又经不住内忧外患而由盛而衰的故事,题材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北京味道。
京味话剧”其次,剧中有很多对北京人情世故、老北京特有风物和餐饮美食等民俗文化的展现比如,“致美斋头炉萝卜丝饼”,“瑞蚨祥”,这些老字号的店铺名、美食名,带着浓郁的老北京生活气息;大年初四看“落子”“龙抬头”“喜幛子钱”,初六“开张有忌讳,不许穷小子进门”等,无一不展示出当时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京味话剧”再次,剧中有不少北京方言俗语比如,“耷拉脸子”“搭济一下”“心里窝着口气”“得空儿”“你得下心”“闪了舌头”“敢情”“给我走着”“不开眼的”“拿糖”“别人五人六的”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也使得人物台词带有北京特有的韵味京味话剧”最后,复辟、军阀混战、鱼龙混杂的社会现状在剧中得到充分展现,比如给“侦缉队”送礼、“王爷贝勒府”“皇上都在日本租界当了寓公”等,尽显时代背景和北京当时的社会氛围枣儿全剧以“枣儿”为线索,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巧妙地串起现实与回忆、思念与盼望,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枣儿该剧可以分为6个片段片段一,老人给男孩捧红枣,由“枣儿”引出为儿子取名为“枣儿”的由来片段二,老人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并由此引出对儿子的第二段回忆。
片段三,男孩想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舍不得男孩离开片段四,老人哄着男孩坐下,给男孩讲故事片段五,老人思念儿子,懂事的男孩哄老人开心片段六,男孩坦陈现实,老人与男孩互相安慰,深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枣儿老人:一生劳作,未离乡土,儿子离乡,自己孤独留守家园同时又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年幼的新一代男孩: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纯真可爱枣儿老人:一生劳作,未离乡土,儿子离乡,自己孤独留守家园同时又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年幼的新一代男孩: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纯真可爱枣儿“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枣儿这首童谣表达了“枣儿”中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