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这是一本讨论小学数学中核心概念的文集,是 平易近人的教师案头书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后感1 张奠宙等人所著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是一本探讨小学数学中核心 概念的文集,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平易近人的教师的案头书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与学生 学习的依据相信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尽管小学数学教材难度不大,但要真正 教好并非易事,因为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具有丰富的数学背景和内涵如何在课 堂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学生,同时做到“混合不错”,一直困扰着广大小学 数学教师真可谓“小”数学中也有“大”道理 书中直面教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教什么”和“如何教”,以现代数学 观点、批判性视角对现行教材内容编排进行评述,不仅对一线教师理解教材具有 启发作用,更对推进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作出深入思考它系统梳理了小学数学中 的核心概念,指出日常教学中易混淆、易忽视之处,为一线教师合理使用教材、 改进教学提供了宝贵建议;它汇聚了数十位数学教育界专家学者、资深教研员、 一线教师的智慧与力量,为促进一线教师提升教育理论素养、改进教学实践水平 提供全面丰富的指导。
欢迎下载! 越努力,越幸运! (页眉可删除) 知识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对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有质疑,会怀疑是否教材 本身就存在问题, 部分疑问可以通过 教师用书 和网络查询等得以解惑 读小 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后我们可以解开教材中的一个一个谜团,比如方程意义 这一课,张教授指出教科书上写“方程是含有字母的一种等式”是可以的,反过 来认为所有 “含有字母的等式都是方程” 就不对了, “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 不 能当作严格的定义来看待,如果非要拿它当作基本出发点判断是非,硬要人们承 认 X=1 是方程之类,恐怕是没有意义的自我折腾 一个对象的定义最好能够帮助 人们进行理解正如认识一个人,光靠一张照片是不够的,最好有一份简历 书中也指出了我们数学教材中的很多不足,比如教材在除法、分数、比部分 编写忽视了包含除在分数的意义开始出示两副图让学生理解分数是在实际度量 和平均分中产生的,但是教材在后续的编排中只强调了“平均分”却忽视了“度 量” ,始终没有回答“剩余绳子不足一节,怎么记”等等 核心概念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最缺乏的方面,教学中我们 要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知道“原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 是未来数学学习的一部分基础” , 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现 “原来我们以前 学习的数学是不对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后感2 对有些人来说,教书是一份工作,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教育是一份值得为之 欢迎下载! 越努力,越幸运! (页眉可删除) 知识管理 奋斗终身的事业 这些编写文章的老师或者可以称之为教育家,这些教育家的视野和我们是完 全不同的,他们的着眼点与立意都是非常深远的,例如开篇课题1 就是度量衡 制与国际接轨是大趋势 ,作者就是从整个小学数学内容及体系来进行着力分析 的,从初始数学体系中来分析阿拉伯数字和,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从 西方引进的,所以大多数使用习惯是相同的,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沿用了中国传 统读法的一些计数方式,我们是四位分节,但是国际是三位分节,时代在进步, 所以还是需要在教育中首先引入国际概念,是作者考虑的,大的,宏观的教育理 念 又例如,在教育中其实一直藏有隐形的 “数学思想”,它应当是贯彻在整个教 育工作中的,而不是仅仅是宣之于口的我个人是一个教育经验并不丰富的新老 师,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时候还只能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目标,实际并没有达到 “四基”所要求的数学基本思想很多时候我的教育实际上还是冗杂的,但数学 所要求的,其实是更有“秩序”或者说它应该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的时候, “数学思想方法要适当地说出来” 。
当然,这本书在让我惊叹于各位大拿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涵以及高深的教 育技巧时,也给我我许多帮助 第一,是针对于一部分教育实例,这里的课题很多是会附上课时内容教法的 欢迎下载! 越努力,越幸运! (页眉可删除) 知识管理 详解与备注,让人能直观地参与到课堂教育中,同时能明白教育的阶段目标,是 可以直接提供教学教育参考的,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教师老说非常实用 第二,是本书中还有大量的教育访谈,实在解决了我的很多教育困惑例如 我从教两年以来一直深受困惑的“估算”的问题实际上教材从二年级就希望能 向学生渗透估算思想, 但是学生只能将它当作是一种教育技巧,只会死板的应用, 远远达不到所希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因为估算实在是一种太灵活的教育思想张 奠宙老师说“估算不是总能进行的,最后还是靠精确计算解决问题小学是打基 础的阶段学会精算,得到准确答案,这是基本运算估算则不是估算是成人 后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正如学书法,先练正楷,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不能在 小学里教草书实在令我茅塞顿开,感同身受 这本书里蕴含的数学道理,给我的收获也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时时借鉴, 用心品读,拓宽我的视野,沉淀我的积累!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后感3 第一次认识“等分除”和“包含除” ,并不是在课本里,而是在教学除法时, 办公室老师一起讨论时从前辈们口中听来的。
对于除法运算的引入,传统教材中 人为地将除法划分为“等分除”和“包含除”这两种类型现行教材中没有再进 行刻意的分类,而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表示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 分至于是求份数还是每一份是多少就有了“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区别 欢迎下载! 越努力,越幸运! (页眉可删除) 知识管理 我自认为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将两种情况讲得很清楚,在当时的练习检测中 也并未出现太大的问题,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在学习分数之后,问题一点 点浮现出来前几天教学“分数与除法”时,我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除法的?” 他们的回答很一致平均分我追问“举个例子说说?”孩子们的回答更一致了把 20 个苹果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 每人分几个?一盒铅笔有12 只,平均分给 3 个 人,每人能分到几只铅笔 几乎所有的孩子列举的都是 “等分除”,这又是怎么回 事呢?想了想, 一方面就像书中提到的, 教材呈现的问题多侧重于 “等分除” ,另 一方面,可能也有老师平常的言语暗示,我们自己也倾向于“等分除”更好理解 和表达 书中提到,老师适当改变教材和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 除法单元中, 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多样化地 “提出问题”,不要习惯性地局限于等 分除的问题。
我们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对于书中呈现的“等分除”的问题,在保 持数据不变、计算要求相同的条件下,再提出一个不同类型的问题来例如3 个 人平均分 48 个橘子,每人能分到几个?可以转化成有48 个橘子, 每 3 个装一袋, 能装多少袋?总之,我们如果能让学生针对等分除的情境提出相应的包含除的问 题,这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十分有益 近段时间教学分数,我能明显的感到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吃力多个概念 重叠之后,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欢迎下载! 越努力,越幸运! (页眉可删除) 知识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