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 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简洁精辟,多由四字组成, 如“有声有色 ”;也有三字或四字以上的, 如“桃李满天下 ”、“有志者事竟成 ”等,反映、表现出缤纷多彩的人文世界,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蕴涵着民族文化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生动、可感的写照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天衣无缝、点石成金等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亡羊补牢等三是历史典故,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 还有融入外来文化而出现的以及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很多成语源于儒道释文化中的经典和故事 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一鼓作气、破釜沉舟等四是文人作品,如世外桃源、乘风破浪、老骥伏枥、水落石出等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本文拟从成语与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 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 探讨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对儒家文化的体现 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体现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事原则方面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如 “见利思义 ”(《论语 宪问》),子路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 “成人 ”,孔子说: “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是最起码的成人标准了 ”;“见贤思齐 ”(《论语 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要学习对方的美德,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 “过化存神 ”(《论语 学而》),意为君子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反求诸己 ”(《孟子 离娄上》 ),指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浩然正气 ”(《孟子 公孙丑上》),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此外,还有 “见义勇为 ”、“博施济众 ”、“与人为善 ”、“择善而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等成语对道家文化的体现 “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等成语都是道家思想的反映有许多成语出自《老子》:如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 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其做事有如神助;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原作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意思是天道之网广大而宽疏, 但却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谁作恶就要受到天理的惩1罚; “天长地久 ”,是指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上善若水 ”,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指人崇高境界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无所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老子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此外,还有 “见素抱朴 ”、“大音希声 ”、 “出神入化 ”、 “内圣外王 ”、“功成不居 ”等成语对佛家文化的体现 儒道是本土文化, 释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在融合的过程中, 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 吸收,佛家文化在中国扎根并发扬光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对汉语的语言和语汇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成语有着浓厚的佛家文化气息,并蕴含着深刻的佛家慈悲普度的思想,如 “佛法无边 ”、“佛光普照 ”、“大慈大悲 ”、“普度众生 ”等;“明心见性 ”、“一尘不染 ”、“勇猛精进 ”等成语描述 修炼人同化佛法,修心去业,保持心地纯净及不断向上升华的状态; “神通广大 ”指神奇的功能、法力广大无边,无所不能; “五体投地 ”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则是 “因果报应 ”的体现,劝人行善向善,给人以警醒和启迪成语对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 思维方式、 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全面展示 成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人生看法、 社会认识等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如做人要 “安贫乐道 ”、 “明辨是非 ”、“正气凛然 ”、 “满招损,谦受益 ”等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形态也得到体现, 如 “温良恭俭让 ”,就表现出人们在生活中要做到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份,每一个成语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历史的积淀, 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使人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如俞伯牙、钟子期的 “高山流水 ”、张良的 “运筹帷幄 ”、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 ”、祖逖的 “闻鸡起舞 ”、王羲之的 “入木三分 ”、富弼的 “德高望重 ”、岳飞的 “精忠报国 ”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 “师道尊严 ”、“尊师重道 ”是人们非常看重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成语 “师道尊严 ”出自《礼记 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尊师重道 ”出自《后汉书 孔僖传》: “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古人把尊师的概念和尊道联系在一起,古人认为道是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实践道是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指出为师之道尊贵、庄严倡导维护师道尊严,老师受到尊敬,学生才能看出道的崇高,老师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如 “程门立雪 ”的故事家喻户晓,是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它出自《宋史 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就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恭敬地站着。
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道2成语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反映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这些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 如反映文学的 “文以载道 ”,书法的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的 “妙手丹青 ”、 “吴带当风 ”再例如音乐: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相当发达且有特色, 将一些反映音乐的成语串联起来, 就会显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内容从 “丝竹管弦 ”、“金石弦丝 ”、“钟鼓齐鸣 ”等成语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乐器; “黄钟大吕 ”、 “五音六律 ”等成语,记录了我国古代特有的音乐理论 “十二音律 ”和由此形成的宫调理论; “尽善尽美 ”、“余音绕梁 ”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境界的追求 其它艺术都可以从成语中比较系统、 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和由此生发出来的价值观成语中出现的山水、植物、动物、器物,每一种形象都包含有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成语描绘出 “繁花似锦 ”、 “绿草如茵 ”、“山明水秀 ”、 “鸟语花香 ”等自然景观;描绘出 “万象更新 ”、 “欣欣向荣 ”等活泼、充满生机的气象;松柏、梅、莲等以其特有的品性还往往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如 “岁寒知松柏 ”,梅“傲雪凌霜 ”,莲 “出淤泥而不染 ”。
山水在成语中不仅是具有普通的地理意义,也被赋予象征内涵,如泰山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高大、庄重、神圣的象征,它是五岳之首,五岳之尊,成语有 “安(稳)如泰山 ”,比喻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登泰山而小天下 ”,比喻登高望远,眼界开阔; “泰山不让土壤 ”,指泰山不拒绝细小的土石,故能成其大,比喻人包容的胸襟; “泰山北斗 ”,比喻因德高望重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常用以取材于动物的成语数目也很多 如龙、凤、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神异的动物形象,它们以高贵、威严、祥瑞被作为吉祥的象征,著名成语有 “龙飞凤舞 ”,出自宋代苏轼《表忠观碑》: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用于形容奔放雄壮的气势或生动活泼的姿态; “百鸟朝凤 ”出自《唐书》: “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用于比喻德高望重者乃众望所归; “凤鸣麟出 ”:指凤凰鸣唱,麒麟出现,用于比喻贤人出现在华夏文明史上,古人通过铸鼎等这些具有原始象征意义的金玉器物来敬天敬神,尊崇有德,昭示上天赐福于有德之人, 金玉文化无处不见 著名的成语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庄子说: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谓人的诚心所到, 能感动天地, 使金石为之开裂。
玉文化则将古人对理想道德崇高境界之追求,比附于玉之坚洁精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 “君子比德于玉 ”的传统,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与玉有关的成语有 “如圭如璋 ”,《诗经》 云:“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璋 ”,圭、璋是古代非常贵重的玉制礼器,象圭和璋一样,比喻君子纯清美好的本质; “冰清玉洁 ”,出自司马迁《与挚伯陵书》: “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 ”,形容人品象冰那样清澈透明,象玉那样洁白无瑕,操行清白,品格高洁3中国成语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它凝聚了几千年中国人文文化发展的演变历程, 将传统道德理念根植人心 启迪和鼓舞人们:敬天知命,追随大道,有 “俯仰无愧 ”的坦白胸襟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