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14KB
约9页
文档ID:225729962
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_第1页
1/9

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 叶敬玉摘要: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包括以历史故事为抓手,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从变革课堂方式着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升华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以情感铺垫来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提升学生学好历史的责任关键词:家国情怀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G633.5 文献标志码:A :1673-9094(2019)10B-0045-04家国情怀是我们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如何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多年,总想把这种思想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自由地畅游,从而推动家国情怀素养“开花结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一、以历史故事为抓手,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故事”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两个历史小故事,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思维活动,又可使学生深化记忆,巩固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例如在学习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远古的传说”这一课时,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是本课的重点。

我们要通过炎帝和黄帝的一系列发明,让学生感知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做的突出贡献,加深对其“中华民族的始祖”的地位的理解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无据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每一项發明都有故事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基于此,教学中笔者紧密联系社会资源,对此问题进行充分探究笔者首先出示两段材料:材料一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林伯渠代表毛泽东和朱德到黄帝陵祭奠黄帝,并献上了毛泽东和朱德联合署名的祭文《祭黄帝文》,文中写道:赫赫始祖,我华肇造材料二 陕西的黄帝陵一直是亿万华人公认的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的祭祖地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从各地来到这里举行祭祖活动,以寄托念祖之情笔者围绕两段材料,设计学生活动:(1)结合材料一和教材知识,谈谈毛泽东等为什么要祭奠黄帝2)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你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对这个称谓有什么感想?通过活动探讨,学生知晓了中华儿女以“炎黄子孙”自称,主要是缘于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做的贡献。

炎帝和黄帝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开创了华夏早期文明,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兴起和发展在学习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时,笔者还组织了“我自豪,我是炎黄子孙”短时即兴演讲,让学生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历史学科中的故事可谓应有尽有,如“大禹治水”“投笔从戎”“昭君出塞”“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都是千古美谈,学生百听不厌教师平时多读史书,有意积蓄,用时自然会信手拈来,随口而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故事,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大禹治水的故事学生从小就听过:大禹为了治理水患,用了自己毕生精力,最终才得以成功《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葬会稽该史料记载了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会稽山以酒庆功,他死后就葬在会稽山后人在会稽山麓建造了大禹陵[1]笔者在执教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来当大禹陵的导游,你如何对游客介绍大禹的事迹?一位学生设计的导游词详尽地描述了大禹治水的整个过程大禹吸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大禹又带领人们开渠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发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

那里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大禹治水”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基础上,笔者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禹和他的父亲鲧分别用什么方法治水?结果怎样?(2)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迪?(3)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通过学生的讲述和问题探讨,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敬业、改堵为导的创新,他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他的无私奉献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业、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时,个人才会获得成功,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历史的肯定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中获取智慧、汲取营养、丰富学识、增长才能、提高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从容把握人生,而且有助于我们树立理想、实现理想、挖掘人生潜力、实现人生价值二、从变革课堂方式着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升华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教师要能够跳出思维定势,通过教的方式的变革来改变学的方式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社会资源,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和过渡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要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历史,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学习,加强学生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宏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要创设合理情境,适当拓展,使情感自然生成。

笔者在进行“青铜器和甲骨文”公开课教学时,对教学的过渡环节进行了探索和设计巧妙的过渡设计能够合理地衔接教材内容与教学环节,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首先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内容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和汉字演变过程的场面播完后,笔者说道:“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紧接着,在过渡到青铜器部分时,笔者做了这样的引导:“青铜器是商朝古老文化的卓越代表,刚才老师首先简单介绍的文字,同样可以铸刻在青铜器上二者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将永远地铸刻在这里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青铜器博物馆参观,谁愿意做博物馆的小解说员?”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面对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皿,学生的解说充满自豪感学习甲骨文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新课导入时观看的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并作旁白:“全世界各地人民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共同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那么,在古代,人类发生的事件是如何记录的呢?”学生经过自学、议论和思考终于明白了,当时的人们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他们设计的符号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活动,这些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由于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这些文字成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大多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对我国周边一些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字的形声表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连接我们中华民族的根理解了这一点,学生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汉字,并认真写好汉字,用好汉字历史”是讲过去发生的人与事由于是过去的,学生对它们存在一种陌生感为了消除这种陌生感,缩短这种时空上的距离,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某一精彩历史片段或历史人物编个简易历史剧并让学生表演学生在编演过程中大大加深了对这一段历史的了解和有关历史人物的认识,表演的学生在演出过程中将学习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实现了“亲身”体验,有的还真的产生了一种与古人“神交”的感觉笔者曾多次利用公开课的机会指导学生编演了《霸王别姬》《将相和》《唐太宗与魏征》等历史剧每次编演,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不论是作为编剧、演员,还是作为观众,学生都表现出成功的喜悦,都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场合固然是在课堂内、校园内,然而,教师有时也不妨把上课的场所移到课堂外、校园外,来个巧借“外力”,往往能收到奇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宜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前往附近的博物馆、名胜古迹、革命圣地等现场授课。

笔者在全区初中历史教学研讨活动中上“内战爆发”公开课时,就曾带领学生在“宿北大战烈士陵园”现场授课,因为这里的文物展现了当年发生在宿北的一场血与火的战役通过现场文物的展示,“历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空洞的说教、枯燥的叙述,而是变成了具体的、实在的、直观的乃至可以触摸的客观存在,因而更易接近,更易理解,更具趣味性每个人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强烈的了解欲,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教材中涉及家乡历史很少,有的甚至没有此时,如果教师在讲述主要内容中适时引进一些乡土历史,学生就会陡然来神,喜闻乐听,教学效果会特别好在学习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时,笔者课前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参观我们宿迁的“项王故里”,然后在课堂上比较详尽地介绍出生于宿迁的秦末农民起义著名领袖“西楚霸王”——项羽的历史史实在教学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笔者也曾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搜集1946年12月发生在宿迁的“宿北大战”[2],更有现场感地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学生常听故乡史,能使他们的爱国爱家情感得到升华,思想情操受到陶冶三、以情感铺垫来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提升学生学好历史的责任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感悟历史在学习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实物展示葡萄、核桃、石榴、丝巾,并播放历史小故事《张骞出使西域》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開辟了一条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窗口,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合作交流的桥梁实物展示和视频结合导入新课,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热情,同时笔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由发言新课讲述中,笔者设计了一场“丝路之旅”文化展引导学生去看看这场展览,重温张骞走过的丝绸之路一场文化展览,正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带进历史,使其亲身去体验历史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学生穿过岁月的风尘,也融进了历史,历史的痕迹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在本课结束时,笔者针对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申报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你的理由以获得评审团的认可?经过历练的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阐述就会得心应手中国自古就有“爱屋及乌”的说法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怀有好感,那么他会把这种好感自然地迁移到该教师所教的科目上,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乐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平时要多接触学生、深入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视学生如朋友,使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学习、学好历史”的愿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以前在学校任教时就曾多次遇到这样的事例:有的学生在起始年级学习历史兴趣一般,甚至害怕上历史课但是教师通过经常找他们谈心,与他们一道谈家庭、谈生活、谈学习、谈人生、谈社会、谈自己的过去、谈美好的未来、谈学习历史的用处和重要性,会逐渐消除他们学习历史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历史的愿望逐步加强,成绩稳步上升关心时事新闻,了解国际国内大事,把握时局动向,这是初中学生又一重要特征在这些天天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中,有些重大事件由于它本身的巨大价值,能给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理震撼,产生一种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如贸易战等,此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它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初中学生知之甚少却又迫切渴望进一步弄明白的问题为了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促进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对时局的把握,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