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阶段持续性与范围拓展性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8.50KB
约7页
文档ID:188538512
试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阶段持续性与范围拓展性_第1页
1/7

试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阶段持续性与范围拓展性 刘 颖 张玉森摘 要: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公众对于生命价值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诉求的主流是健康的,但部分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故意伤害他人、虐待动物、无视有机生命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一定程度显露出其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浅薄,也反映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本文从生命教育的阶段持续性、范围拓展性两个角度,依据马克思生命价值观探讨生命教育的补给方案关键词:生命教育;经纬分析;补给作者简介:刘颖,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44);张玉森,郑州市第七中学教师河南郑州45001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与补给研究”(项目编号:122400440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在现阶段教育中已得到提倡,但在实施上尚远未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目标部分青少年在社会化角色转变中仍对生命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生命教育的阶段持续性、范围拓展性角度,对我国当前的生命教育进行一些分析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阶段持续性分析阶段持续性指向于生命教育的纵向,即生命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现行的生命教育应从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大学生教育三阶段分别人手,实施有提升的、连续性的教育,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满足青少年社会化的需求从国内的生命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但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是作为一种死亡学说来探讨生死的意义,从而实现医学领域中的道德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医学伦理道德的死亡学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与现实对生命教育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是生命教育的社会化和全民化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在大学课堂中探讨生命教育,如武汉大学的“死亡哲学”、南昌大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生与死”,这些课程更多从哲学层面来建构人生的诸多命题,探讨生命价值、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对青年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领起到了导向作用这些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只是国内生命教育的星星之火,还没有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进入21世纪之后,在高校范围内,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才普遍展开,但普及生命教育,把它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来进行操作实施并没有实现在中小学中,生命教育已受到一定的重视,但仍乏陈可数,缺乏系统的内容和规范的指导青少年阶段的生命教育仅处在萌芽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探索。

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从国内发展来看,现在还鲜见研究性的报告,说明在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需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分析国内生命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命教育的阶段性不强,连续性不够、生命教育的阶段性是基于人自身成长的纵向性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中特别指出,在人格发展的前五个阶段,概括来说就是幼儿时期、青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属于人自身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可以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还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的过程也必然要把握人自身性格发展的不同矛盾,帮助人解决生命成长中的阶段性危机国外生命课堂的起始在孩童阶段,通过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延续,力求使个体人格真正成熟,即当个体人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之时,他已经具备了完善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能够应对后续人生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包括面临人终结性的死亡和永恒问题。

但在国内生命教育中,生命教育出现阶段性断层即在青年大学生阶段初步发展,青少年阶段呈现萌芽状态,而在幼儿阶段则是一片空白这种现象使生命教育在人自身性格成长的黄金阶段得不到系统和有效的生命课程体验,无法形成有指导性的价值观念,从而造成青少年阶段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怀疑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如青少年犯罪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势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但在诸多因素中我们总能梳理出有关生命教育缺失的内容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升级也使社会认识到生命教育不仅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实施,更需要在青少年阶段实施,需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实现生命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二是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待改善人在不同性格形成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也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制订人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满足孩童自我统一性的需要因此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同样需要依据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十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如生命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界定生命教育的内涵,如何衡量生命教育的效果,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的延伸测定与评价等等,都未有统一看法。

虽然也有学者翻译和借鉴了国外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但结合国内时代发展实际、社会发展实际、学校教育实际、人的发展实际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还未真正建立,仍需学者和各界继续努力其次,生命教育的教育方式仍需进一步探索生命教育虽属较严肃课题,但仍需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理性兼糅感性,理论与生活经验相结合,采用较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学,令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若仍仅注重灌输与考试,则断然培养不出个体成熟的生命价值取向和境界所以要辅之以多样性的教育方式,灵活机动,满足在不同阶段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幼儿阶段,多是一种体验与感触的教育,由观察而发,要注意带领孩子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的同时,感受世间万物的生命和成长,获得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简单认知青少年阶段除了要引领孩子体验与感触之外,要注重思考与总结,通过辩论与探究、角色互动、合作活动等形式,使之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学阶段则需要对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所形成的生命价值观进行固化与加深,这时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增加探究性的学习和研究,引导他们反思自身的发展历程,探讨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教育者的智慧,也需要研究者的有效指导此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生命教育,使一些关于生死问题的迷信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传播,这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尤甚,对青少年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对青少年实施生命教育,使其对生死持有科学的认识,将有利于端正和深化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二是要注重增强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我们当前提倡的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启发青少年寻求人生的意义,在正确意义的导向下完善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生命教育要引导青少年透过死亡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健康的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三是生命教育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生命质量要让青少年认识到,正因生与死终生伴随,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与死亡搏斗的一生但生命的质量决不单纯取决于长短,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如何度过有生之年,取决于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长的生命不一定比短的生命好,除非其他事情是相等的生命教育要使学生们意识到,正因为终有一死,生命才弥足珍贵,意识到只有正确对待生死才能战胜死亡、超越死亡,活出入的尊严,并创造人生价值,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二、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范围拓展性分析范围拓展性分析指向于生命教育本身,即如何将生命教育的研究范围随人生的延长而拓宽,将生命观中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由人的生命意义扩展至动物、生物、环境。

马克思的生命价值观认为自然史、社会史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历史,是人通过劳动实践不断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的历史,也是人的发展历史世界分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人自觉地将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对立面,以经验和理性认识世界,以目的和愿望要求世界,以积极的活动影响和改造世界,从而形成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把个体生命置于与他人、与社会的总体关系中进行深刻反思,这为我们当前的生命教育提供了价值引导和理论依据生命教育所言及的生命不仅包括人的自我生命,还包括他人的生命;不仅包括人的生命,还包括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生命教育应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在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中,“成全”生命,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命教育在内容纬度上应涉及三个方面,即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三重关系的教育使个体认识到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对自然的负责一是生命与自我的教育人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存在物,主动地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从事现实活动,主动地构建人与世界关系的人就是主体,但人要获得主体的资格需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进行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正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活动中显现出来的自主、自觉的存在状态,使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拥有了主动地位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力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提高自我省察的能力,认识到有尊严地活着是对关爱自己与自己关爱的人的尊重;同时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学习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生命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教育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己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综合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个体生命的共在性和社会性,明白社会的发展也就是出于社会之中的人本身的发展,就是个人彼此之间社会关系的发展个体要关心、爱护、尊重他人,积极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遵守所在群体、社会的制度、规范,具有社会公德和社会正义感,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的家庭成员、社区居民、国家公民和人类的一员。

三是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教育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对自然的依赖与人对自然关系的改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人具有的自然力、生命力,以天赋和才能、欲望的形式通过人自身表达出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要受到自然界本身及其规律的制约,受到前代人改造活动的制约,同时也受到自身自然条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制约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每个生物体都有存在的权利,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建立生命共同体,实践保护地球的守则,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编辑 朱 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度全文复印转载继续名列前茅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书报资料中心研制的“201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及《研究报告》于3月27日正式发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期刊排名中,转载数排名第5,转载率排名第2,综合指数排名第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涉及全文被转载的期刊数量为198种,转载全文总量为560篇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