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语文《灯下漫笔》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80.15KB
约54页
文档ID:49236989
大学语文《灯下漫笔》_第1页
1/54

一、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v(一)生平v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v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从小康之家坠入 困顿v1898年往南京求学——逃异地寻求别样的 人们v1902年赴日本留学v1906年弃医从文v1909年回国v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v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被称为“民族魂”二)主要作品v小说集:v 《呐喊》(1922)、《彷徨》( 1926)、《故事新编》(1936)v散文集:v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散文诗集《 野草》;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朝花夕 拾》(《旧事重提》)v杂文集:v 《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 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 文二集》、《且介亭杂 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v v学术著作:v《中国小说史略 》v《汉文学史纲要》v 此外,还有大量译作、古体诗、序跋 、书信、日记等,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 近1000万字。

v(一)对传统文化作最深刻、最猛烈的批判:打倒吃人的礼教(《狂人日记》里用“吃人” 来概括中国传统)二、主要思想这是对民族的自省,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 验,带有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 身的那个病态社会v (二)对国民性进行批判v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 、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 守、愚昧等等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 说的人物, 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 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 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 魂的伟大拷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三、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v中国现代小说之父v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v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其为:“空 前的民族英雄”四、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灯下漫笔 》v(一)杂文含义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 文学意味的一种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 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 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v(二)杂文的特点第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第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第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第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第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第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总之: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总之: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 ,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 生好的杂文,被誉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 “匕首匕首” ”或或“ “投枪投枪” ”v(三)鲁迅的杂文创作v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 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他从进 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 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 进行剖析和批判v1927—1936年杂文:v 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 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 集》等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 文化战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v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 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v这里要讲的《灯下漫笔》一文出自杂文集《坟》 。

《灯下漫笔》讲解v一、“灯下漫笔”题解v “漫笔” v “灯下”v二、第一部分的论题:思考中国国民的处境 、命运,分析导致这种处境的原因及由此形 成的国民性格问题 “漫笔”:“散”漫无拘、笔随心 意、兴之所至写出的文章 不仅仅是点明了写 作的时间,也表明 了作者的写作习惯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 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 开始写文章了 ” (《回忆鲁迅先生》) 日本作家增田涉也有这样的观察: 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 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 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 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 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 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 来《鲁迅的印象》 )鲁迅是爱夜的,“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 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而“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 在日下和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 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 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 。

因此,夜是真诚 的当鲁迅在黑夜、灯前,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 时,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这个《灯下漫笔》就 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显示只属 于鲁迅的思想和人生体验,露出灵魂的“深”与“真”的 一篇散文 v三、第一部分文本分析v第一层:钞票风波v ——现实的经历与感受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 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 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 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 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 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那么,换铜 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 … … 我还 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 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 … 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 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 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 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 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 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政治状况经济状况人们的反应政府初建 秩序尚好发行钞票 信用见好便当可靠 乐意收受云南起义 天下大乱停止兑现 规则破坏恐慌 折价兑银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v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普通中国人的心路历程 ,揭示了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世界具体说 ,他们极易满足并接受当政者所制定的规则 ,因为觉得它便利而又可靠,因此很“乐意收 受”了,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便利,相当然地 认为政府是有诚意的、善意的并有能力的 但他们却不知道,也不去思考这其中所潜在 的风险,游戏的规则从来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v而当一切秩序、规则被撕碎之后,人们又陷 入极度的惶恐不安之中,他们被不确定的外 力裹挟着,无力操控自己的财产甚至是生命 ,因此,苟得与苟全成了最大的心理安慰, 甚至在苟得与苟全之后,而自鸣得意了,因 为他们毕竟相对多得了一些,也相当于多赚 了一些,自鸣得意也就成了人之常情了但 他们没有思忖,本应属于自己的财产何以缩 水?为什么不像平时那样,“钱铺子如果少给 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v这就是国人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我们芸芸 众生来说,也许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对于深 处乱世、怀有某种历史使命并具有深邃眼光 的作者来说,这种心态深深地刺痛了他。

因 为这种心态只能使中国陷入治与乱的不断循 环当中,而永远没有进步的那一天而要想 使中国摆脱这种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是要矫正国人的精神,使自由和民主成为 他们自觉的精神追求因此作者为了刺痛国 人之心,使他们真正地反省,便用了一个极 为惊警的字眼:奴隶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 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 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v奴隶的特点:会说话的工具,专为战争与服 劳役的动物,不思反抗,丝毫没有实现过人 的价值v现实中的人:被动地接受,乐意收受,默默 忍受 在一切秩序、规则被撕碎 之后,人们陷入极度的惶 恐不安之中,急切盼望着 秩序的重建,回到原先的 奴隶状态重新过上有秩序的太平的生活, 重新享受那便当,能不欢喜吗?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 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 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 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 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 牛马了v这一段是对上段所言所作的假设性论证,即 为什么极易变成奴隶,且万分喜欢。

同时 也间接点明了根源,即权势的异己性)宁为太平犬不做 乱世人 v这一段的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当人突 然陷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境地时,而又 突然得到“等于牛马”的待遇,尽管“不算人”也 会“心悦诚服”的——这样的假设心理性分析与 前文有关“银元”的得失心理显然具有相似性暴力乱离人 不算东西 不及太平犬不算人 但等于牛马叹息心悦诚服 恭颂盛世 云南起义 天下大乱停止兑现 规则破坏 恐慌非等价兑银 但能够兑换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v鲁迅的联想与推断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相似性” 的基础上的,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 人与事之间,他却能别具眼光地揭示出内在 的相似与相通,从而给读者以新奇的发现的 喜悦他也正是借助这样的联想,帮助读者 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某些超 越经验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本相:现实中的人 一直是处于奴隶的地位,他们只能被动地接 受,乐意收受,默默忍受v同时,在这里,鲁迅把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 指向了“暴力”,即上层的统治者 v接下来,作者把这种认识推扩到整个的中国 历史,认为中国“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 小玩艺”,即中国历史从来就是将人不当人的 历史,至多是将人变成奴隶的历史。

v而对于百姓来说,中国的历史从来就是下于 奴隶的历史,至多是做成奴隶的历史v这种认识,使这一论题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意 义,使这论题更具有厚重性v第二部分(6~11段) :中国的历史就是想 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v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 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 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 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 的 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 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 向来就很好的 (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 ,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皇帝亲自裁 定的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 算什么东西;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 ,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二十世纪谁 为主?是我神明胄君看黄龙万旗舞,鼓鼓 鼓!(黄遵宪的《出军歌》 )v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v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 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 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 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 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 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 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 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v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 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 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 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 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 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 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 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 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