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荷塘月色》助学微课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KB
约2页
文档ID:437794898
《荷塘月色》助学微课_第1页
1/2

《荷塘月色》助学微课一、教学目标 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本文中运用“通感”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有关描写“月下荷塘”这个段落,感受这优美的画面的同时,请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句子,看看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1、学生讨论2、教师评价3、分析结果:明确:采用“通感”手法4、什么是通感手法?通感手法的概念:明确:通感手法——用适用于甲类事物感官的词语来描绘乙类事物的修辞手法叫作通感因为这种修辞手法是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所以也叫移觉5、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评价明确:特点:感官修辞,借联想引起感觉迁移来描写景物本体——花香 (适用于描写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适用于描写人的听觉) 作用:“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这种写法形象生动具有表现力问题: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明确: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 6、小结: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

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7、本文中还有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作分析明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分析:“光与影”本属于视觉感受,“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本属于听觉感官,这里作者通过看到的光与影的美丽联系到了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将不均匀的月色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使其活灵活现,增强了表达效果8、请每位同学造一个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并互相交流与评价三、板书设计:通感(1)花 香————————渺茫的歌声 (嗅觉) (听觉)通感(2)光和影 ———————— 名 曲 (听觉) (听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