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朝: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扬 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 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 833-835 ),杜牧曾任淮南 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 草未凋 (diao) :一作 草木凋 (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 《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 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5.玉人:貌美之人这里 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 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 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 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 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 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古诗文精选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 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 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 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 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 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 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 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 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 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 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 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 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 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 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 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 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 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 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 “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 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 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 神往的意境。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 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 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 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寄扬州韩绰判官创作背景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古诗文精选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 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 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友谊杜牧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古诗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