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台风”,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学校:华东师大三附中 姓名:赵彩霞 【案例描述】本节课主题是“台风”,教学目的在于认识台风的理论知识及其带来的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从现阶段来看,环境问题、灾害问题、资源问题等都是困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所在因而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防灾减灾意识、节能减排意识 “台风”,这种天气现象每年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人生安全造成一定危害与损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该掌握这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等科学理论,其次应该具备合理的防灾减灾意识教学方法上,以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觉认识为主教师通过基本原理的引入逐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自己推理出台风的天气系统形成及危害在防灾减灾教学方面,采取 “强台风来临居民疏散设计方案” 的学生活动,由于本校杭州湾北岸,强台风来临时,沿海的海堤、船只、渔民、居民、工作人员等的安全都是政府关注的对象,学生有切身的感触,因而该学生活动方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环境,学生参与性高首先,我播放台风气象云图、台风过后的房倒屋塌、树木折断等图片,增加学生对台风灾害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来认识与台风有关的天气系统——气旋。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利用学过的地理原理,推导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在理论上认识台风的形成过程以及天气现象第二,进一步认识台风对于台风的形成机制、诞生地区、移动路径、影响地区、发生季节等知识的详细教学,我采取问题式教学,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气旋都称为台风吗?台风的名称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台风诞生在哪些地方?形成台风的条件是什么?世界上哪些国家与地区受台风或飓风的影响?影响中国的台风源地在哪里?台风的移动路径是怎样的?哪个季节易发生台风?台风的源地为什么不在赤道上?太平洋上形成的气旋为什么向偏西方向移动?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与层层递进,使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台风”第三,拓展活动由于本校所在地区是台风多发地,因此通过以下活动设计加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活动名称:“强台风来临居民疏散设计方案”(参考地图“金山区石化街道地图”)活动背景:本校地处上海市金山区,南部濒临杭州湾,台风来临,风暴大,潮高浪大,对本区造成一定威胁,学生要具备防灾减灾意识假设场景:气象部门预测由于某超强台风移动路径突然发生变化,由向西北浙江方向移动转为向北上海方向移动,在未来5小时内将登陆杭州湾北岸金山地区,中心风力达16级,根据专家预测,由于此时又是天文大潮时期,海浪届时可能超过海堤高度。
石化街道计划将危险的居住区居民进行疏散,转移至区内相对安全的地区,请你根据提供的石化街道地图,完成疏散设计方案学生完成下列疏散方案)1、需要紧急疏散的小区名称2、与小区对应的疏散线路与疏散方向3、小区居民转移地点4、如何解决交通问题5、疏散中可能遇到的其它问题6、疏散小贴士学生活动反馈分析:从学生对该方案的设计与完成的结果来看,学生能够想到近海岸地区居民要向北部远离海岸线的地区疏散,疏散要分批、分散道路,减少拥挤、堵塞,同时预防踩踏事件等,由此可见学生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意识,在活动设计中进一步显现出来,活动起到了强化灾害意识的作用在疏散小贴士中,写到“关注老年人、病人、婴幼儿”,体现出学生的道德意识,考虑的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生活实用价值 【案例评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听课、评课活动,收获很大第一,教学设计中大胆采用了假设场景与事件的尝试,通过假设强台风即将侵袭金山区,学生对近海地区小区居民疏散进行方案设计,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兴致极高,因为面临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了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使学生意识到安全有序地疏散、交通的保障、对老年人及弱者的关心、生活必需品的预备等等,这一活动显示出学生作为社会、社区一员,作为中国公民应有的道德意识,因而这一设计环节有效。
第二,以地理知识为载体,在理论上认识知识台风的形成、危害、预防与预测,以及当我们遇到强台风来临时该怎样做,在这样几个教学环节中,很自然的将防灾减灾的意识渗透到学生心中,充分发挥了地理学科防灾减灾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认可、理解第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学生活动中生成的互帮互助、服务意识等公民素养挖掘不够,可以引入志愿者服务意识,进一步触动学生潜在的公民意识,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该如何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总之,以地理知识为载体的公民德育教育,既要有对地理知识的科学理解,又要在教学设计中贯彻相应的德育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提升防灾减灾害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同时这些公民意识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理论学习。